原創綜藝《一年級》將輸出韓國 綜藝節目創新逆襲改“引進”格局
相關推薦 |
![]() 最新行業動態,解密市場盈利點,把握行業競爭主動權 詳細>> |
《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等多個電 |
《爸爸去哪兒》收視飄紅 我國電視節目創 |
小米再發電視盒子新產品 如何應對廣電總 |
近期有消息稱,湖南衛視的原創原校園紀實節目《一年級》被韓國某公司盯上,欲買斷版權,意味著《一年級》即將輸出"綜藝大國"韓國。在國內電視節目長期被"輸入"的大環境下,《一年級》的成功逆襲無疑給國內電視節目創新開了個好頭,給電視媒體帶來了新鮮血液。
綜藝節目一直被"輸入"
近幾年,我國的綜藝節目市場可以用蓬勃發展來形容,不僅在節目數量上,在形式上也更加多元,歌唱類選秀、職場真人秀、明星戶外真人秀等新節目形態層出不窮。尤其是2014年迎來了綜藝季,明星真人秀節目遍地開花,《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明星到我家》、《極速前進》等等,中國綜藝節目迎來了井噴時期。
然而,縱觀以上這些爆紅的綜藝節目,幾乎是清一色的海外進口。《中國好聲音》源于荷蘭著名電視節目《The Voice》,《我是歌手》原版是韓國節目I am a singer,《爸爸去哪兒》引進的是韓國的《爸爸我國去哪兒》版權,近期熱播的《奔跑吧兄弟》原型也是出自韓國,《極速前進》則引進自美國經典真人秀《The Amazing Race》……
圖表:近期中國綜藝節目引進情況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電視節目創新模式和電視新媒體分析報告》顯示,我國海外綜藝節目版權引進已有10多年,由于海外引進模式在華表現較好,自2012年以來我國的電視熒屏迎來了引進大潮,并在2013-2014年形成井噴之勢。據不完全統計,自2008年以來,中國每年引進的電視節目模式平均約20種,2013年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30多種。
電視傳媒自主創新意識薄弱,走"引進"捷徑
根據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到2013年底,我國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8.42%,其中,有線廣播電視用戶2.29億,數字電視用戶1.72億戶。截至到2013年,中國已有1900多個電視頻道,觀眾日人均收視超過3小時,成為名副其實的超級電視大國。
但是,電視節目缺乏創新一直是中國電視產業的硬傷,雖然每年影視、電視節目數量屢創新高,但是在創新上乏陳可新,這是導致電視節目進口最根本的原因。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于電視臺而言,當前盈利仍主要依賴廣告,隨著競爭日益激烈,保住收視是保障收入的最基本的條件,而從此前各衛視引入的電視節目效果來看,不僅贏得了高收視,還不斷刷新廣告收入,因而更多的電視臺就更傾向于走"引進"這條捷徑,而不愿花大力氣、投大價錢進行創新。
前瞻網電視節目創新行業報告分析認為,推動電視節目創新,除依靠各電視傳媒機構的自主意識外,還需在體制和政策上創造更好的環境,缺乏資金、人才、制度等可持續發展的系列保障,電視節目的創新就如同"無源之水",難有實質性推進。可以看到,近年《舌尖上的中國》以及《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超級演說家》等一批形態各異的優秀原創節目已開始逐漸崛起,相信在更好的環境下,中國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將會有新的發展。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