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園區發展趨勢方向——產城共融
一、工業園區發展現狀
從1984年第一個經濟開發區一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正式設立開始,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工業園區已經發展成為由大量不同種類、不同級別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邊境經濟合作區、旅游度假區、生態經濟區等組成的遍及全國各地的發展格局。
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例,1998年8月,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開始實施,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被明確列入火炬計劃的重要內容。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到2013年末,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數量達到210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數量為105個;截至2014年8月末,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數量為215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數量為114個。
圖表1:2008-2014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數量(單位:個)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隨著全國各級開發區數量的不斷增加,開發區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對國民經濟貢獻率持續提高。其中,國家級開發區創造的地區生產總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超過13%,東部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達到16%,中西部達到9%以上。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工業園區建設與運營市場前瞻及轉型升級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1-6月,全國215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409億元,工業增加值2600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657億元,財政收入7339億元,稅收收入620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12.3%、14.7%、18.7%、15.2%,增幅分別高于全國(7.4%、7.2%、8%、8.8%和8.5%)5.6個、5.1個、6.7個、9.9個和6.7個百分點;實際使用外資和外商投資企業再投資金額2020億元,同比增長8.8%;實現進出口總額24315億元(其中,出口12917億元,進口11398億元),同比增長4.5%。國家級經開區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財政收入、稅收收入、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13.5%、24.3%、6.9%、9.8%、9.7%和19.6%。
圖表2:2014年上半年全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運行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2014年工業園區最新動態
2014年,我國工業園區的發展仍舊如火如荼,以2014年8-9月的發展動向來看,新興產業的投資規模加大,外資引進規模也在擴大。具體的發展動態如下表所示:
圖表3:2014年工業園區建設最新動向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產業園向產業新城轉型分析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深,我國工業園區的轉型方向將是"產業新城",產業新城即"產城共融",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相結合的一種城市發展方式。
圖表4:現代產業新城與傳統產業園區比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產業園到產業新城區的轉變是開發區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一過程是一個動態發展螺旋上升的發展過程,需要對園區的功能定位、產業結構、城市功能、土地利用、空間布局進行思考和研究。
相關推薦 |
政策發力——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駛入快車道 |
中美聯手治霧霾、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市場機 |
工業園區“孤島式”發展將轉向區域競合 |
中航工業集團或將分拆 航空發動機單獨研 |
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全球第一 市場需求依 |
MOOC開啟教育界工業革命 “字幕組心態” |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