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孤島式”發展將轉向區域競合 產業新城是重要轉型方向
從1984年第一個經濟開發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正式設立開始,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工業園區已經發展成為由大量不同種類、不同級別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邊境經濟合作區、旅游度假區、生態經濟區等組成的遍及全國各地的發展格局。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3-2017年中國工業園區建設與運營市場前瞻及轉型升級分析報告》中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國內已建成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有1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共有105個。截至目前,累計認定國家大學科技園86家,涵蓋了24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134所高校。除此之外,一些地方的工業園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設當中。
圖表:2008-2012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數量(單位:個)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然而,在工業園區建設熱潮下,從上個世紀末期開始,我國工業園區的發展遭遇到了許多波折,“孤島”式的發展使其暴露出來了諸多問題,如環境污染、空間匱乏、配套滯后、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等等。
因此,眾多工業園區開始調整發展思路,提出了轉型再開發的發展路徑,提高園區發展的綜合競爭力。在實踐中,有的工業園區注重園區內產業的進一步提升,有的則以開發城市功能為重點,從先期的單純工業開發轉為產業與城市新城建設相結合,試圖將工業園區建設成集生產、生活、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產業新城(區)”。
根據國際經驗,一國工業園區發展一般要經歷:勞動密集型園區、資本密集型園區、技術密集型園區、創新戰略型園區和產業新城四個階段,英、法等國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進入第四個階段,建立了倫敦北部一百英里處的密爾頓·凱恩斯和巴黎西郊的拉德芳斯等成功的產業新城。目前,我國工業園區已經發展到第三階段,未來園區要實現要持續發展,向產業新城發展是必然趨勢。
目前,一些國家級開發區在園區轉型升級上已初有成效,比如北京、天津、青島、大連、廣州、蘇州等城市的開發區都擴展了面積,對開發區重新進行了戰略和功能的定位,發展為產業新城區。省級開發區相對于國家級開發區來說,其發展和轉型都稍微晚一些,諸多省級開發區正處于由發展期向轉型期過渡階段,對于以后的發展方向還在探索之中。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