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內河航運發展規劃(2006-2020年)
6. 右江
廣西百色樞紐已經建成,下游航道梯級渠化正在進行之中,預計2010年前后,右江-珠江水運通道可以形成,到時可以通航2×500t船隊或1000t機動駁船。
第五節 內河運量現狀
一、全社會運輸量現狀
2000年云南省全社會各類運輸工具完成貨運量5.2億t、周轉量479.5億t·km,客運量3.4億人次、客運周轉量237.9億人·km,“九五”期年均增長率分別為6.4%、9.3%、9.2%和11.5%,增長勢頭強勁;2003年完成貨運量5.9億t、周轉量595.9億t·km,客運量3.5億人次、客運周轉量264億人·km,“十五”前三年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8%、7.5%、1.4%和3.5%。公路在客、貨運輸中均占據絕對主導地位,2000年公路完成客、貨運量分別占93.7%和93%,2003年分別為94%和91.8%,其他運輸方式雖然也有增長,但總體水平依然不高,特別是水運客、貨運輸量分別僅為1.1%和0.3%,基礎還比較薄弱。
二、內河客、貨運輸量
2000年全省內河航運完成客運量241萬人次,旅客周轉量達到8000萬人·km,完成貨運量134.2萬t,貨運周轉量達到1億t·km;2004年完成客運量412萬人次,旅客周轉量達到9090萬人·km,完成貨運量221.3萬t,貨運周轉量達到212億t·km。全省客運量主要集中在洱海、滇池、撫仙湖等主要旅游湖區及瀾滄江和金沙江;貨運量以礦建材料、非金屬礦石等干散貨為主,主要集中于金沙江和洱海等,瀾滄江以農副、輕工產品等件雜貨為主,滇池和南盤江亦有部分農副產品及礦建材料等運輸,。
云南省內河運量現狀發展特點:
(1)內河運輸總體規模較小。2000年內河運輸完成客、貨運量分別占全社會總運量的0.7%和0.3%,2003年分別為1.1%和0.3%。
(2)客、貨運量增速加快。隨著云南省社會經濟的發展,依托其良好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促使內河運量快速增長。“九五”期全省客運量年均增長2.5%,“十五”前四年年均增長14.3%。目前洱海、滇池和撫仙湖等湖區及一些大型庫區已經成為內河客運量最集中的地區。由于航道通航條件較差,貨運量發展速度低于客運量,但也呈現加速增長的勢頭,其中“九五”期年均增長1.8%,“十五”前四年年均增長13.3%。
(3)內河貨運量中基礎原料占絕大部分,加工貿易型產品運輸逐漸開始起步發展。金沙江及主要湖區的煤炭、礦建材料、非金屬礦石等的運輸占了全省內河貨運量的70%以上,農副產品也是上述航道運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表明目前內河運輸的功能、地位及發展程度還比較薄弱。加工貿易型產品的運輸主要集中在瀾滄江流域,景洪港、思茅港的對外貿易運輸量呈不斷上升趨勢,借助于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開發的東風,云南省面向東南亞的水運通道已經開始顯現其巨大的發展潛能。
第六節 現狀評價
一、內河航運地位及作用
1.內河航運在云南省由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云南省地處云貴高原,是有名的資源大省,資源蘊藏量十分豐富。受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其中,交通欠發達是影響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內河航運的開發將形成與東南亞國家、我國華南、華中、華東及沿海地區的水上運輸通道,將有利于促進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的開發,為云南省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中提供運輸保障。
2.內河航運的發展有利于推進湄公河次區域、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經濟合作
瀾滄江-湄公河是連接中國與東盟的重要紐帶,通過黃金水道,發展與東盟國家的經濟合作與經貿往來,有利于我國西南地區豐富資源的開發、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和整合,有利于加強國際經濟合作,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瀾滄江-湄公河國際黃金水道對云南省乃至東南亞東盟十國經濟發展,具有特殊的國際意義。
瀾滄江南得壩以下至國界段航道于1995年由部省聯合投資,建成了國家六級航道,打通了與東南亞國家經貿往來的運輸大通道,從1995年以來,運輸量逐年增加,由1995年的4.3萬t增加到2004年的30.3萬t。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