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十二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
江蘇位于我國東部沿海中心地帶,具有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重要戰略地位,海洋資源豐富,發展海洋經濟的條件得天獨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發展海洋經濟的總體要求,為制定和實施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指明了方向。江蘇沿海地區發展和長江三角洲地區一體化發展先后上升為國家戰略,我省海洋經濟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向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攻堅時期,也是我省加快海洋經濟發展、向海洋強省邁進的重要時期。編制和實施《江蘇省“十二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對于調整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促進我省海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打造我省國民經濟持續增長新引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規劃的主體范圍是江蘇沿海地區。鑒于江蘇臨海濱江的地理位置及海洋產業的實際分布情況,將沿江海洋交通運輸及港口物流、海洋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等涉海產業區域納入規劃范圍。
本規劃以《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等為依據,提出“十二五”時期江蘇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是今后5年我省發展海洋經濟的總體藍圖和行動綱領。
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做好全省“十二五”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蘇政辦發〔2010〕152號)精神,本規劃由省發展改革委、省海洋漁業局、省沿海辦會同有關部門聯合編制。規劃期為2011-2015年,重大建設和布局展望至2020年。
第一章 發展現狀和基礎條件
第一節 主要成就
“十一五”時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海洋經濟發展“十一五”規劃目標順利完成,為全省經濟增長和區域協調發展作出了貢獻。
海洋經濟總體實力顯著提升。2010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初步核算為3241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約為7.9%,比2005年提高2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5.6%(按現價計算),遠高于同期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對區域經濟發展貢獻率明顯提高,以海洋經濟為依托的沿海3市國民經濟增長迅速,發展勢頭強勁。
主要海洋產業發展突飛猛進。“十一五”期間,我省海洋船舶修造、濱海旅游、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等優勢產業實力進一步提升。2010年,全省造船完工量為2300萬綜合噸,占全國市場份額的35.1%,穩居全國榜首;連云港港、南通港、蘇州港、江陰港、鎮江港和南京港成為億噸大港,數量居全國第一,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達1.51億噸,沿江港口海運貨物吞吐量約為5.1億噸。海洋風電、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展迅猛,至2010年底,海洋風能發電裝機總容量達150萬千瓦,年發電量達25.5億千瓦時,風力發電機、高速齒輪箱等關鍵部件產量約占全國的50%,形成了較好的產業鏈,海洋經濟結構逐步得到優化。
海陸基礎設施建設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間,我省沿海、沿江港口群開發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港口吞吐能力達9億噸,萬噸級以上泊位達366個,居全國第一。沿海陸岸十個規劃港區全部啟動建設或者得到進一步建設,連云港港15萬噸級航道、連云港區30萬噸級礦石碼頭、大豐港區5-10萬噸級散貨碼頭、洋口港區10萬噸級LNG碼頭等工程順利建成,連云港港30萬級航道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沿江港口群建設步伐加快,長江口-12.5米深水航道整治及延伸至太倉工程順利建成,蘇州港太倉港區10萬噸級遠洋集裝箱泊位以及南京、鎮江和南通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等重點工程完工。區域綜合交通網絡初具規模,沿海高速公路全線貫通,東隴海鐵路復線及電氣化改造順利完工。通榆河北延工程全線通水通航,海堤加固達標工程基本完成,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海域使用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嚴格執行海洋功能區劃、海域權屬管理、海域有償使用3項基本制度。“十一五”期間,全省共確權用海1886宗,確權面積33.5萬公頃,有力保障了沿海開發用海需求。創新海域使用權物權制度,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推進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工作的意見》和《海域使用權抵押登記暫行辦法》。至2010年底,全省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累計近100億元。海域使用管理能力不斷增強,率先完成省、市兩級海域動態監視監測系統建設,省、市、縣三級動態監管體系初步形成并進入業務化運行階段。
科技興海戰略不斷深化。“908”專項調查與評價全面展開,我省“海洋家底”基本摸清。順利組織實施國家海洋科技公益專項,開展滸苔監測及發生規律研究,啟動海洋環境容量研究專項。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應用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南黃海輻射沙脊群海域潮流、泥沙運動機理研究和輻射沙洲促淤并陸工程試驗研究成果豐碩。海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建成一批海洋公益性研究與服務機構,產學研創新基地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海洋環境監管體系進一步健全。海洋環保分級負責制逐步完善,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制度、竣工驗收及跟蹤監管不斷強化,陸源排海特征污染物在線監測系統投入運行。海洋預警預報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全省共布設海洋環境各類監測點536個,省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開始自主發布全省海洋預報。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強化,新建2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實施人工魚礁建設和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嚴格捕撈許可制度和伏季休漁管理,海洋漁業資源養護和海洋生態修復取得明顯成效。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