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二五”規劃
(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未來五年,是上海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時期,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機遇和挑戰并存。
從國家層面看,黨中央、國務院把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十二五”時期主要污染物減排約束性指標從2項增加到4項;從上海情況看,市委、市政府明確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推進轉型發展的著力點,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這些,為上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同時,上海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地位和發展轉型的現實需求以及世博后市民對環境質量改善的更高期望,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人口經濟發展中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對環保工作構成較大壓力。與國內外先進城市相比,上海人口和經濟快速增長、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產業結構偏重導致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處于高位,而工程性減排的空間已比較有限。工業企業數量多、布局分散導致部分區域工業污染矛盾突出并存在一定風險隱患。二是復合型、區域型環境污染和城鄉環境差異逐漸凸顯。特別是灰霾、酸雨、臭氧和水體富營養化等區域性環境問題受外部和本地雙重污染影響,改善的難度比較大。城鄉環境差異仍比較突出,人口向郊區轉移、外來人口聚集、環境基礎設施不足等導致城郊結合部環境壓力進一步增大,農村環境管理跟不上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導致農村環境污染凸顯。三是環境基礎設施、風險防范能力和環境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飲用水安全供水體系、污水收集輸送和處理系統、固體廢物收集處置能力及處置結構、郊區工業區環境基礎設施等有待進一步完善,環保法規標準和政策體系、輻射和危廢安全管理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環境監測、監管、信息化等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時期上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的宏觀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為引領,圍繞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按照“四個有利于”的要求,以污染減排和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深化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改善環境質量,防范環境風險,優化經濟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大力推進“六個轉變”,積極探索符合上海城市特點的環保新道路,促進綠色增長和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專欄2“四個有利于”和“六個轉變”
“四個有利于”:有利于城市布局的優化,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于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市民生活質量的改善。
“六個轉變”:一是發展戰略從末端治理向源頭預防、優化發展轉變;二是控制方法從單項、常規控制向全面、協同控制轉變;三是工作重點從重基礎設施建設向管建并舉、長效管理轉變;四是區域重點從以中心城區為主向城鄉一體、區域聯動轉變;五是推進手段從以行政手段為主向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轉變;六是組織方式從政府推動為主向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轉變。
(二)基本原則
1.立足治本,狠抓源頭。堅持環境優化經濟發展,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強化污染源頭控制,深化污染總量減排,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生產生活從高消耗、高排放向綠色發展和低碳宜居轉變。
2.以人為本,關注民生。以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保障身體健康為出發點,著力保障飲用水安全,解決空氣中PM2.5污染、環境風險和郊區“臟、亂、差”等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污染矛盾和環境問題,切實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公共環境利益。
3.城鄉一體,管建并舉。堅持中心城區和郊區并舉,統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環境與發展的關系,聚焦郊區面臨的突出環境問題,加快推進農村并同步推進郊區新城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鞏固中心城區長效環境管理機制,形成城鄉環境保護一體化新局面。
4.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堅持傳統污染問題和新型環境問題協同防治,堅持本市和流域、區域環境保護聯防聯控,堅持陸海統籌、江海兼顧,堅持“軟”、“硬”并舉,整體推進本市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依法嚴管,重在實效,著力解決制約上海發展轉型的突出環境問題,進一步提升城市環境質量。
5.共同參與,共建共享。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整合全社會的資源和力量,形成環保工作合力,強化企業和市民的環保社會責任,倡導環境友好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鼓勵公眾參與環保實踐,共建生態文明社會,共享環境保護成果。
(三)總體目標
到2015年,環保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初步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框架體系。建立起與國際化大都市相適應的環境綜合決策體系、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和環境執法監管體系,使城市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市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到2020年,城市生態環境基本實現清潔、安全、健康,基本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走出一條符合特大型城市特點的綠色發展道路,基本形成與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相匹配的城市環境保護體系,使城市環境更加優美、宜居,促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