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林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協調發展。采取政府主導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方式,將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結合結合起來,統籌兼顧生態、經濟、社會效益。
2.堅持突出重點。優先抓好對全省有廣泛影響的重點生態區域和重點林業生態工程,逐步形成分區域、有重點、整體協調的林業發展格局。
3.堅持改革開放。深化林業改革,釋放林業生產力;擴大林業開放,注入發展新動力;振興林業產業,增強發展帶動力。
4.堅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分區施策。在植被恢復上,宜造則造,宜封則封,造封結合。
5.堅持科技興林。不斷加大林業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科技在林業發展建設中的作用和對林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6.堅持依法治林。不斷完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執法監督。
(三)發展目標
根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我省林業“十二五”發展目標如下:
1.森林總量和質量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完成人工造林27萬公頃,封山育林37萬公頃,森林撫育100萬公頃,綠化美化村屯 7500個。有林地面積達到83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4.2%,新增森林蓄積4600萬立方米,森林總蓄積達到9.6億立方米。
2.林業經濟總量大幅度提高,林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林業總產值達到1400億元,年遞增14%,二、三產業產值比重達到80%,林業特色產業園區達到15個,林業產業成為我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3.林區基礎設施和民生全面改善。林區種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道路等林業基礎實施得到全面改善。林區民生得到明顯改善,改造棚戶區(危舊房)9.4萬戶,林區給水、醫療、供熱設施全面改善,在崗職工年收入接近全省城鎮職工平均水平,林業職工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完善。
4.森林和生態保護進一步加強。林木良種使用率達到70%以上,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0.1‰以下,森林病蟲害成災率控制在0.4%以下,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和重要濕地得到有效保護。
(四)總體布局
根據全省不同自然環境、區位特征,結合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方向、目標和任務,將全省劃分為東部長白山水源涵養用材林及產業經濟密集區、中部平原農田防護林及林農牧循環經濟區和西部荒漠化土地治理及復合型林業經濟區等三大區域。
1、東部長白山水源涵養用材林及產業經濟密集區。本區包括吉林市、通化市、白山市、延邊州。該區域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和物種基因庫,也是國家森林資源的戰略儲備基地,同時也是我省野生動植物養殖培育基地、綠色食品藥材基地和木材加工基地。該區域重點實施長白山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戰略,加強森林保護與培育培育,調減木材產量,加快中幼齡林撫育,調整樹種結構,提高林分質量和林地生產力,20度以上陡坡耕地和掛畫地退耕還林,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產業發展上要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進一步加快林下多種資源開發,重點發展木材深加工、森林綠色食品、藥材,加快森林旅游業的開發建設,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
2、中部平原農田防護林及林農牧循環經濟區。本區包括遼源市、長春市和四平市的大部分地區。該區域生態建設以水土保持林和農田防護林為主,加大退耕還林力度,完善農田防護林體系,加快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提高防護效益。產業發展上重點開發楊樹產業,培育種苗花卉和林產品加工貿易基地。
3、西部荒漠化土地治理及復合型林業建設區。本區包括白城市、松原市和四平市的雙遼市。本區是全省生態建設的重點區域。要依據具體的生態區位,在保護好現有森林和草原植被的同時,啟動實施西部綠色生態屏障工程,積極組織退耕還林,大力營造防風固沙林,提高造林質量和林草植被覆蓋率,建設喬灌草、帶片網相結合功能完備的防護林體系。在產業發展上要與荒漠化治理相結合,重點發展草業經濟和文冠果、枸杞、桑樹、白刺、沙棗、仁用杏、葡萄等干鮮果及藥材為主的沙地經濟,走生態與產業結合、喬灌草結合、果藥間作的發展道路。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