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
第二節 主要問題
西部大開發以來特別是“十一五”時期,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與東部地區發展的絕對差距仍在擴大,交通基礎設施落后、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的瓶頸制約仍然存在,經濟結構不合理、自我發展能力不強的狀況仍然沒有根本改變,貧困面廣量大、基本公共服務能力薄弱的問題仍然突出,加強民族團結、維護邊疆穩定的任務仍然繁重,西部地區仍然是我國區域發展的“短板”,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重點。西部地區的繁榮、發展和穩定,事關各族群眾福祉,事關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從全局和戰略高度認識西部地區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和承擔的特殊使命,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給予特殊政策支持。
第三節 戰略機遇
“十二五”時期,西部地區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從國外看,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推進,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加快流動和重組,有利于西部地區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全面提升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和沿邊開發開放水平。從國內看,一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擴大內需戰略深入實施,經濟結構深刻調整,有利于西部地區充分發揮戰略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的優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二是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和發展條件不斷改善,各族干部群眾求發展、奔小康的愿望更加強烈,有利于西部地區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三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更為突出,中央不斷加大支持西部地區發展的政策力度,有利于在根本上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第四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中央關于新形勢下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進一步加大投入、強化支持。更加注重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發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著力建設美好家園和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經濟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著力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更加注重社會事業發展,著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優化區域布局,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更加注重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和諧,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第五節 基本原則
——堅持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把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著力解決對經濟發展全局影響較大的結構性問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既要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又要在“好”上做文章,切實做到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堅持科技進步和創新。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戰略基點,大力推進制度和政策創新,積極構建比較完善的創新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
——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首要目標,著力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維護社會穩定,使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堅持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努力構筑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加強土地、能源、礦產、水等資源的節約和管理,強化節能減排,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要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增強發展活力和動力。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大力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提升沿邊開發開放水平。
第六節 主要目標
——經濟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區域比較優勢充分發揮,資源有效利用,特色優勢產業體系初步形成,自我發展能力顯著提高,經濟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初步形成,重點城市群內基本建成2小時交通圈,基本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群眾出行更加便捷。鐵路營業里程新增1.5萬公里,道路交通、通信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水利基礎設施明顯加強,供水、防洪減災能力顯著增強,新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12萬噸/日。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重點生態區綜合治理取得積極進展,森林覆蓋率達到19%左右,森林蓄積量增加3.3億立方米,草原生態持續惡化勢頭得到遏制,水土流失面積大幅減少。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不含西藏自治區)下降1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其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4.5%,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3.5%,氨氮排放量減少6.8%,氮氧化物排放量減少3.4%。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重明顯下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第二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初步建成全國重要的能源、資源深加工、裝備制造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第三產業發展壯大,吸納就業能力明顯提高。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
——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公共文化、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全國的差距逐步縮小。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0%以上。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提高3個百分點,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率超過45%。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以上。就業更加充分,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
——改革開放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政府職能加快轉變,社會管理能力明顯加強,投資環境進一步優化。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和質量不斷提升,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基本形成。
嚴格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穩步推進,堅持一手抓重點經濟區培育壯大,一手抓老少邊窮地區脫貧致富;一手抓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一手抓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序有力有效推進西部大開發。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