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愿景下DAC技術發展趨勢分析 成本高昂催生高級吸附材料
本文核心觀點:目前DAC技術成本不斷下降,但依舊高昂。因此,如何開發兼具高吸附容量和高選擇性的吸附材料是DAC技術未來商業化應用的關鍵。
空氣直接捕集CO?技術成本呈下降趨勢,目前仍然較高
空氣直接捕集CO?(Direct air capture,DAC)技術指利用化學吸附劑,以空氣作為CO?的輸運媒介,直接從低濃度的氣體分壓(40Pa)下富集CO?的技術,可對小型化石燃料燃燒裝置以及交通工具等分布源排放的CO?進行捕集處理,并有效降低大氣中CO?濃度。
隨著CO?吸收/吸附材料發展以及反應設備更新,成本有所降低,但仍維持在較高價位。CCS技術主要是從排放源將CO?捕集并分離,整體來看,DAC技術捕集成本高于CCS技術捕集成本,為此目前DAC工藝大多以小試或中試為主。
DAC技術2011年平均捕獲成本在610-780美元/噸二氧化碳,2020年平均捕獲成本為222-463美元/噸二氧化碳。隨著2020年代的商業化以及2040年代和2050年代的大規模實施,DAC系統的成本可能會大幅降低。
DAC技術要求高吸附容量吸附材料,目前固體/液體吸附方式最為先進
DAC技術涉及的裝置主要有捕集裝置、吸附或吸收裝置、脫附或再生裝置。就捕集裝置而言,燃煤電廠等固定點源的CO?排放濃度在10%~20%,而大氣中CO?濃度在410×10-6左右,遠低于固定點源CO?排放量。所以改進空氣捕集裝置提高CO?捕集率是降低成本的關鍵。
空氣直接捕集CO?技術目前有固體吸附、液體吸附、水分波動吸附和電化學溶液四種方式,其中固體/液體吸附方式最為先進。物理吸附主要是利用吸附劑與空氣各組分之間范德華力不同吸附分離CO?。相關研究人員研究了沸石分子篩和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用于DAC的吸附性能。但現有MOFs以及其他物理吸附材料對于空氣中CO?的吸附選擇性不高,難以滿足DAC的要求。未來還需要進一步開發不同的MOFs材料提高對空氣中CO?吸附選擇性。常見的分子篩及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DAC性能如下:
初創公司致力于研發提高CO?捕獲量以及降低成本的吸附材料
目前,全球有30余家初創公司、科研機構、研發聯合體正在對DAC技術進行研究,初創公司建立了19個試驗場為研究提供試驗數據,修正研發方向。其中Climeworks公司、Global Thermostat公司、Carbon Engineering公司技術領先,擁有自己的試驗場,已經初步商業化。Carbon Engineering公司吸附劑類型為液體吸附,Climeworks和Global Thermostat為固體吸附劑。3家初創企業CO?捕獲量及預計成本如下: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碳中和產業投資機會與投融資策略建議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IPO募投可研、招股說明書撰寫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碳中和行業的發展背景、產業布局、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碳中和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碳中和行業未來的發展...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