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2025:《2025年中國新能源產業全景圖譜》(附市場現狀、競爭格局和發展趨勢等)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隆基綠能(601012);晶澳科技(002459);金風科技(002202);三峽能源(600905);晶科科技(601778);長江電力(600900);中國中車(601766)等
本文核心數據:新能源行業市場規模;新能源行業發展現狀;新能源行業競爭格局;新能源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
行業概況
1、定義
新能源又稱非常規能源,一般指在新技術基礎上,可系統地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含了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一般地說,常規能源是指技術上比較成熟且已被大規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則通常是指尚未大規模利用、正在積極研究開發的能源。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
根據國家統計局制定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新能源行業被歸入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國統局代碼D44)中的電力生產(D441),包含的統計4級代碼有D4413(水力發電)、D4415(風力發電)、D4416(太陽能發電)、D4417(生物質能發電)、D4418(其他電力生產)。
2、產業鏈剖析
新能源行業上游產業主要包括太陽能、光伏、水能和風能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制造商,以及太陽能、光伏、水能和風能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組件及零部件制造商。其中:新能源發電設備制造主要包括太陽能發電設備和風力發電機組、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等,目前這一領域領先的上市企業有特變電工(600089)、邁為股份(300751)和中國中車(601766)等;組件及零部件制造主要包括電力和光伏組件、太陽電池芯片、太陽電池組件、太陽能供電電源、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等。目前這一領域領先的上市企業有晶澳科技(002459)、天合光能(688599)和通威股份(600438)等。
新能源行業中游作為整條產業鏈的重要環節,主要包含氫能、光伏發電、風電和水電等能源供應商;該領域目前的代表上市企業有隆基綠能(601012)、金風科技(002202)、三峽能源(600905)和長江電力(600900)等;
新能源行業的下游產業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車、加氫站、充電樁和輸變電等公共及個人應用領域。目前在新能源汽車行業,主要上市公司有比亞迪(002594)、上汽集團(600104)、廣汽集團(601238)、東風汽車(600006)和北汽藍谷(600773)等;加氫站行業上市公司主要有藍科高新(601798)、上海電氣(601727)和美錦能源(000723)等;電動汽車充電樁行業主要上市公司有特銳德(300001)、國電南瑞(600406)和萬馬股份(002276)等;輸變電行業上市公司主要有長纜科技(002897)、金杯電工(002553)和平高電氣(600312)等。
我國新能源行業具體產業鏈布局如下圖:
行業發展歷程:新能源行業處于高質量發展階段
新能源行業在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我國“十五”規劃至“十四五”規劃期間,國家對新能源行業的支持政策經歷了從“加快技術進步和機制創新”到“因地制宜,多元發展”再到“加快壯大新能源產業成為新的發展方向”的變化。
“十五”計劃(2001-2005年)時期,國家層面提出加快技術進步和機制創新,推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迅速發展;從“十一五”規劃(2006-2010年)開始,規劃提出按照“因地制宜,多元發展”的原則,在繼續加快小型水電和農網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適宜村鎮、農戶使用的風電、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十二五”(2011-2015年)時期,國家層面提出以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利用為重點,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至“十三五”期間(2016-2020年),合理把握新能源發展節奏,著力消化存量,優化發展增量,新建大型基地或項目應提前落實市場空間;到“十四五”時期,根據《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國家在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模式、加快構建適應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完善新能源項目建設管理、保障新能源發展用地用海需求和財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發展等方面,對我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做出了全面指引。
行業政策背景:推動能源清潔化、智能化發展
年來,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多部門都陸續印發了支持、規范新能源行業的發展政策,內容涉及新能源行業算力基礎設施、發電項目管理、發電價格政策、光伏發電站等內容。,2021-2024年,我國新能源行業重點政策及政策解讀匯總如下:
行業發展現狀
1、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逐年上升
2017-2023年,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呈逐年上升趨勢。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達15.16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51.9%,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中的比重接近40%。
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6.53億千瓦,同比增長25%,約占我國發電總裝機的53.8%,其中,水電裝機4.27億千瓦,風電裝機4.67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7.14億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4530萬千瓦。
注:上述數據包括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和核能的裝機容量。
2、新能源發電量穩步增長
2017-2023年,中國新能源發電量穩步增長,2023年,全國新能源發電量達3.38萬億千瓦時,占社會發電量的比重達到37%。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2.95萬億千瓦時,核能發電量達到0.43萬億千瓦時。
2024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發電量達1.78萬億千瓦時。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1.56萬億千瓦時,同比增加22%,約占全部發電量的35.1%;其中,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合計達9007億千瓦時,約占全部發電量的20%,同比增長23.5%。2024上半年中國運行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為2122.61億千瓦時,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79%。
注:上述數據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發電量。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2023年中國新能源發電占總發電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23年,根據我國新能源發電量及全國發電量計算,新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達到37%。2024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發電量占比突破40%。
注:上述數據包括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和核能的發電量。
3、新能源行業消納在96%以上
根據全國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中心發布的2024年1-11月全國新能源并網消納情況,全國風電利用率96.3%,光伏利用率97%,全國領先地區的新能源并網消納情況如下:
注:以上僅展示風電利用率在99.5%以上的地區。
注:以上僅展示光伏利用率在99%以上的地區。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西藏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占比位居全國第一
2024年10月,國家能源局發布《2023年度全國可再生能源電力發展監測評價報告》,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超過80%以上的1個、40%—80%的6個、20%—40%的24個。
2、企業競爭格局
(1)光伏行業競爭格局
光伏是我國能源供應體系的重要分支,也是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2023企業光伏業務收入,可將光伏頭部企業大體分為3個競爭梯隊。其中,營業收入大于1000億元的企業有通威股份、隆基綠能,其中通威股份以1391.04億元的光伏業務營收位居榜首;光伏業務收入在500-1000億元之間的企業有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中環股份;光伏業務收入小于500億元的有保利協鑫、高景太陽能及愛康科技。
(2)風力發電行業競爭格局
根據中國風電新聞網的統計,2024年1-8月我國12家風電整機制造商合計中標規模103.39GW(國內項目,不含框架招標),其中中標規模前三的企業是金風科技(19.0GW)、運達股份(16.8GW)以及遠景能源(15.7GW)。
(3)水力發電行業競爭格局
我國的水力發電行業以國有壟斷為主,但是三峽集團的長江電力卻是五大集團以外的企業,同時是單體水電裝機容量最大的企業。按照水電裝機容量份額,我國水力發電行業競爭梯隊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梯隊,五大集團及長江電力居于第一梯隊。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新能源行業發展趨勢
作為綠色低碳能源,新能源是我國多輪驅動能源供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改善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十四五”期間,新能源發電新增裝機容量將成為我國發電新增裝機容量增量的主體;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快形成并且新型儲能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2、新能源行業前景展望
作為綠色低碳能源,新能源是我國多輪驅動能源供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改善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結合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的發展趨勢,前瞻預測,2030達到38億千瓦。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新能源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新賽道研究、投資可行性研究、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產業大數據、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十五五規劃等解決方案。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內容,請注明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更多企業數據、企業資訊、企業發展情況盡在【企查貓APP】,性價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業查詢平臺。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新能源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新能源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新能源行業未來的發展...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