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ST暴雨”過后,“小票信仰”終將崩塌
作者|周游 來源|錦緞(ID:jinduan006)
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我的一些A股朋友,4月中旬以來,墜入了無盡的煉獄。
他們長期混跡于小票池,熱愛故事,熱愛大開大合的K線,對他人資產負債表極度寬容,以“富貴在天”為信仰,視鈔票為歡樂豆。
這最終成為一樁求仁得仁的事。
伴隨著量化鐮刀的頹喪,新股將發難發的困窘,最大財富池樓市的四顧茫然,以及新質生產力將出待出的躊躇躑躅,一場“ST”暴雨過后,小票信仰成為最新代價,終以財富湮滅方式崩塌。
圖:A股ST板塊股指月K圖,來源:Choice
01
別了,雞犬升天的年代
1820年代,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提出一個觀點:巴萊多定律,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二八定律”。
一個組織,80%人浮于事,一個市場,80%郁郁青青,5000家上市公司,80%逐樂起舞。當80%的部分各得其所時,我們可以定義那是一個“成長-泡沫”周期,典型現象是:雞犬升天。
隨后,隨著清脆的泡沫破裂聲響起,主線冷峻收斂,向20%人群回歸。這是基本的商業常識,也將是當下與未來一個時期產業與市場的寫照。
這一刻的來臨,并非突變式,回顧過去兩三年市場中的種種,有跡可循:掌握數據全貌的政策制定者,開始尤其強調逆周期管理、強調回歸主業、強調股息分紅、強調優質藍籌(中特估)、強調研發投入。直至強調新質生產力。
只是野慣了的羊群,收不回不羈的心。
僅就錦緞而言,我們自2022年11月起,先后推出系列主題報告,直指這一潮水流向的變遷,包括不限于:《A股分紅榜》《A股研發榜》《A股估值榜》《A股估值榜2.0》《A股信用榜》《A股“權力”榜》(流動性角度)《A股金股榜》《A股營銷榜》……
只是慣見于“消息異動”“火箭發射”后,少有人愿意皈依平常寡淡。
機構愛抱團,散戶戀小盤,量化撿分錢,一個“貪”字而已。是為縮影,截至6月7日最近一個交易日,A股ST板塊股指跌幅超過50%。
以ST板塊為代表的小微盤股的塌陷,是時代潮汐力作用的結果,不是“看K線、看箱體或倒向高頻交易”所能察覺。這樣的潮汐力,我們在《A股的“龍頭時代》報告中,有著初步的窺探:1.從營收角度看,A股整體營收規模雖然實現連續五年正增長,但近一半上市公司2023年業務規模縮減,呈現強者更強的虹吸效應。
2.從利潤角度看,無論是凈利潤,還是歸母利潤,A股2023年整體均未實現同比正增長,歸母利潤甚至低于三年前的同期水平,超過一半的企業利潤規模下滑。
我們將這一現象定義為:一個20年周期正走向尾聲。這個20年周期,糅雜著房地產、互聯網、全球化,以及這三大容器,所收容的近百年以來世界最大規模的貨幣洪流。
極具宿命色彩的是,2020年代初期的這場疫情,最終將這個五彩斑斕的泡沫推向極致,整個世界概莫能外,幾代人深陷前所未有的不適。作為全盤中重要一域,資本市場的嬗變邏輯,因此注定與以往二三十年的經驗大不同。
風雨之中,大帆船,就是確定性,就是剛性邏輯。特別是缺乏“專特精新”特質的那些小微盤股,霧靄茫茫之中,更多的可能,唯是邏輯與估值的雙螺旋絞殺。
再見,雞犬升天的時代。
02
舊地圖去不了新大陸,但新地圖在哪里?
實事求是的說,A股的歷史還是過于短暫,而且仍處于初期階段:作為一個迄今仍以服務本國企業公開募股發行為職能的市場,當前階段的價值屬性,本質上說,仍然是中國產業經濟的“配套”。
這樣的階段性本質屬性,也是其錯過互聯網時代,使得BAT們流落海外的根本原因:作為產業配套,不兼容超驗風險。
相對保守的價值取向長期持續,客觀結果就是治理慣性大,改革難度高。
一旦勘破了它的這重弱點,市場的參與者便容易且逐漸驕縱肆意,直至求仁得仁:既包括自負的企業家、投行,也包括“人均股神”的機構及個人投資者。
其中主要矛盾在于:一方面,在公開市場內,以散戶為主構成的民間資本,以省吃儉用下的真金白銀持續為實體產業鏈輸血;另一方面,登陸資本市場的各個企業家無不以天之驕子自居,身后的投行亦因此近朱者赤,向以精英自詡,導致思維視野不斷窄化。
作為市場本身而言,當前者供給足夠充沛,便是賣方市場。而長期以來,A股得益于中國的人口紅利、螞蟻雄兵,流動性日漸充沛,特別是在階段性“牛來了”的造富神話感召下,A股長期處于賣方市場階段。
這一階段,即賣方市場階段,典型的現象就是:散戶化,以及衍生的羊群效應。這也是A股所有資本局,最終得以成立的底層邏輯。
由此,我們不難推導出這樣一個時代法則:賣方市場,即專業化程度有限的市場,不顧及基本商業常識、價值邏輯、估值邏輯——這既是這一市場參與者的“特權”,從長期看,這也是市場參與者走向成熟必將付出的代價。
以比較視角來看,從“特權”到代價,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美股用時整半個世紀,即1920S-1970S。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代大蕭條時代,并未絞殺掉散戶的最終熱忱,伴隨二戰終結,基礎產業的重建與對外輸出,再度造就了全民性的又一個資本市場狂歡時代。直至1970S的黑色10年,伴隨地緣政治危機、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的鏈式反應,以及戰后復興泡沫的破裂,經濟進入滯脹周期,螞蟻雄兵們再無主導出一個賣方市場的邊際能力。
此時此刻,以養老金為核心的機構投資者,趁勢全面進入二級市場,美股正式進入有買方定價的買方市場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典型標志就是:小盤股遭遇摒棄,以大為美的“漂亮50”成為時代符號。
2020年的A股進程,是否是1980年代的美股進程映射?我們不能妄下定論,但至少,其中的邏輯值得參照。
對此,我們不妨對照下當前那些被非專業人士所漠視的草灰蛇線:注冊制推行、退市規則明確化、“國九條”、“耐心資本”、高頻管制……市場風格是切換,還是市場邏輯再重構?無論哪一種,我們今天都不再建議再用“炒故事、炒小盤”的舊地圖去賭明天。
舊地圖去不了新大陸,但新地圖在哪里?維特根斯坦說,你必須說出新的東西,但它肯定都是舊的。
我們不妨再度借鑒下1980年以來的美股——直至今天,這一底層邏輯仍然適用:從FAANG,到新七姊妹,盡管崩塌時沒有哪一片雪花系無辜、會幸免,但若不選擇離場,相對的確定性仍在符合時代趨勢的行業龍頭。
不看估值,不看股息率,不看現金流,不看研發能力與銷售網絡,不看行業地位,不看宏觀周期,手里的財富未來ST暴雨中損失殆盡,也早晚要在下一場瀑布雨中湮沒。
已知如此,何必如此,不是嗎?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錦緞(ID:jinduan006),作者:周游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