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中國創新藥一點時間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林藥師 來源|醫曜(ID:yiyao-jinduan006)
暴漲是被壓抑的狂歡,回落是沖動后的冷靜。
因為一紙文件,壓抑近三年的創新藥板塊全線爆發,但隨著BIO(美國生物技術創新組織)剔除藥明康德消息的傳出,瘋狂看多的資金逐漸出現了分歧。這不禁讓長期關注醫藥產業的投資者黯然神傷,難道一切只是一個“故事”?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割裂的市場走勢,實則暗喻著整個中國醫藥產業趨勢的變化。從長期看,中國創新藥產業是一定會被大力扶持的,這是我們始終堅持的觀點。但過去高度依賴于海外藥企的模式很可能并非是最優解,中國創新藥崛起背后,必定伴隨著產業新體系框架的建立。
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投資者還是要給中國創新藥一點時間。
01
創新藥是明確的方向
一切皆因網傳文件而起,因此不少投資者對其能否落地十分關注,但實際上這其實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即使最終執行層面有所出入,可扶持醫藥創新仍將是不變的主基調。
坦率而言,目前我國創新藥產業是存在一定問題的,主要遭遇三大困境:產品內卷、定價權喪失、政策扶持不足。
產品端極致內卷問題,在PD-1靶點上尤為突出。這本是一個市場規模不斷膨脹的賽道,K藥甚至剛剛拿下2023年度“藥王”桂冠,但這個爆款藥物在國內卻早早遇到天花板。由于獲批產品數量太多,導致這一潛力靶點最終因為過度競爭而沒有達到預期。
因此未來中國創新藥的發展要更加注重創新性,如新靶點、新機制、新結構。同時,我們也不能為了新而新,還需要兼顧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填補尚存的產業空白。這兩個方向將是未來中國創新藥發展的重點。
極致內卷帶來的另一個弊端在于,國內創新藥喪失定價權,不少產品為了能夠進入醫保目錄不惜屢降身價。創新藥也打價格戰,這是我們絕對不希望看到的。
創新藥是為了解決治療手段空白而存在的,因此它的商業化一定不是由價格所決定的,而是應該以治療效果來決定。基于此,我們的創新藥必須進行嚴格區分,那些真正擁有創新價值的產品的定價應該被放開,那些為了創新而付出的心血應該得到尊重。
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政策的疏通,好的現象是政策正在向這個方向改變。由于我國整個醫藥市場支付大盤是一定的,創新藥想要獲得溢價,就必須壓縮仿制藥空間,這也是過去幾年藥物集采的原因。
仿制藥價格下去了,不僅能夠降低患者的負擔,同時也能夠給創新藥更多的空間。當創新藥研發能夠獲得足夠的回報,資本才愿意主動投入研發,只有整個體系形成正循環,那么我們的創新藥產業才能真正地發展起來。
無論是過去幾年的集采政策,還是即將落地的網傳文件,其實都是在朝著這個方向去做的。所以無論最終執行層面如何落地,整體扶持創新藥產業的趨勢是沒有改變的。
02
CXO走勢分化
與創新藥同時上漲的還有部分中小CXO公司。在行業龍頭藥明系股價重挫的情況下,以泰格醫藥、昭衍新藥為代表的CXO公司罕見大漲,并且并未回落,投資者對于CXO賽道的分歧已經十分明顯。
首先投資者應該明確,現階段醫藥產業依然是較為弱勢的,整體投資氛圍絕不會因為一份網傳文件而完全逆轉,短期的上漲還是應歸屬為反彈,而不是全面反轉。
在創新藥全面向好這個大前提下,國內藥企研發投入力度一定會進一步增強,這對于預期已經降至冰點的CXO公司來說,是確定無疑的直接利好。既然如此,為何頭部CXO公司股價并未走強呢?這背后還是預期的變化。
一直以來,大型CXO公司之所以估值高懸,其核心原因在于強大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海外營收也是這些龍頭公司的核心戰場。然而,隨著國際形勢的日益復雜,大型CXO公司恐將遭遇國際市場營收下滑的問題,這直接使得它們的估值預期直線下降。
盡管中小CXO也可能遭遇這個問題,但由于整體營收規模較小,國際競爭力也較差,因此國內市場帶來的增量是價值更大的。而且在此前一段時間中,這些中小CXO公司的預期也已經被打得很低,從而造成了這種分化的情況。
展望后市,CXO公司的分化或將持續,大型CXO公司有可能長時間遭遇預期下滑的壓力,而聚焦國內業務的中小CXO公司或將憑借國內市場的崛起而獲更好的股價反彈表現。
03
內資重奪話語權
整個醫藥產業格局正在改變,市場投資氛圍也在悄然生變,上市公司與投資者都應該及早感知這種變化。
創新藥產業是一個極度依賴融資的朝陽產業,即使是成熟的美國市場,大多數創新藥公司也是依靠融資支撐的,因此資本市場的表現直接決定了一家公司未來的發展。
在過去,國內資本市場創新藥投資氛圍并不濃厚,外資成為創新藥企業的主要推手。無論是百濟神州,還是信達生物,它們的成功本質上都是因為獲得了外資足夠關注。所以大多數創新藥公司并不看重國內資本市場,反而更愿意與國際資本頻繁交流。
這是一種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本無可厚非。然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外資正在逐漸抽離,這導致了港股創新藥過去兩年的重挫,也導致了藥明系的拋售。
創新藥企業的商業模式并沒有改變,其依然是需要融資的,但過去高度依賴于外資的模式顯然已經行不通了,這一點從諸多港股公司選擇回A上市就可以看出端倪,其中石藥集團借殼新諾威就是最好的例子。隨著政策的轉向,國內資本市場對于創新藥的認可度將會持續提升,屆時內資將重新奪得醫藥投資話語權,成為整個產業新的推手。
放眼未來,國內資本市場在創新藥融資中扮演的角色將越來越重,企業想要獲得資金認可,就必須率先學會與投資者積極溝通。
04
創新藥還需要一些時間
創新藥研發是一場持續十余年的長久戰役,想要讓其結出豐碩果實,就必須有足夠的耐心。
現如今,政策層面已經開始傳出轉暖信號,不少投資者接受到信號就開始搶先布局,從而造成今天市場大幅高開的局面。但實際上,整個創新藥產業的轉向并不是瞬間完成的,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
在此之前,整個醫藥產業都處于歷史低谷中,創新藥更是其中的股價下跌重災區。從這樣悲觀氛圍中走出,需要一定的時間,也需要一定的耐心。
政策轉向帶來最大的利好,其實并不是藥企基本面,而是政策轉向后投資預期發生變化,當投資者看到盈利希望后,也就更愿意投資創新藥公司,從而讓企業融資變得更加便利。
中國創新藥,正處于重新構建價值觀的新階段,所以大家還是要多給中國創新藥一些時間。網傳文件絕非短期投機事件,而是自上而下頂層體系設計的指引,也是整個產業從低谷走出的開端,只要投資者多一些耐心,中國創新藥一定將撥云見日、潮闊兩岸平。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醫曜(ID:yiyao-jinduan006),作者:林藥師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