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背景下健身器材需求高漲 國產品牌競爭力提高
一、政策支持健身器材行業發展
2016年7月,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在《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基礎上,更偏重產業層面,再次強調到2020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首次明確了競賽表演業、健身休閑業、場館服務業、體育中介業、體育培訓業、體育傳媒業、體育用品業和體育彩票八大重點行業。
2016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健身休閑產業發展格局,產業總規模達到3萬億元。
政策的陸續發布,為健身器材行業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行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速攀升,經營模式成熟
中國健身器材行業的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中國加入WTO和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帶動了全民健身熱,為健身器材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和機遇。
2007-2012年,中國訓練健身器材制造行業銷售收入呈逐年上升趨勢,每年均保持5%以上的增長率,到2017年,行業銷售收入為368.0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32%,增速一路走高。隨著全球市場的進一步擴容以及國內市場的不斷增長,健身器材行業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前瞻認為未來,隨著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國民體質健康狀況下降、消費觀念的轉變等因素促使人們形成更為成熟的健身意識,健身器材的普及率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隨著市場化、專業化分工的深入,健身器材的生產經營體系整體呈現垂直專業化價值鏈分工為主的狀態。在整個產業鏈上,各企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專注于某個或者某幾個環節的生產經營,從而擁有自己在產業鏈中的分工和定位。目前國內健身器材生產企業大部分以專業化生產為主,同時為了滿足客戶需求的多樣化,在公司無法自主生產的情況下,會以外購的形式采購成品實現直接對外銷售。而國際的部分品牌如愛康(ICON Health &Fitness)、必確(Precor)等則以品牌運營為主,將生產經營外包給代工廠。在銷售方面,室內健身器材包括直銷和經銷模式,以經銷模式為主,銷售渠道主要是品牌專賣店、大賣場、互聯網銷售等。
三、國內企業競爭力增加
我國健身器材行業起步較晚,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能力以及消費觀念的不斷改變,健康意識日益增強,健身方面的投資也逐漸增加,健身器材行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經過20多年的發展,到2017年,我國規模以上健身器材制造企業數量已達301家左右。
然而,由于進入市場較晚,產品技術水平、附加值較低,缺少品牌影響力及有效的營銷網絡,國內企業生產的產品普遍缺乏國際競爭力。因此,一直以來,大部分國內健身器材廠家目前主要以“委托加工”和“貼牌生產”的方式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近年,受國內體育產業政策刺激、消費者觀念改變以及健身器材企業生產研發能力提高等因素影響,健身器材行業內銷占比逐步提高。
從競爭格局上,愛康(ICON Health &Fitness)、諾德士(Nautilus)、力健(Life Fitness)、必確(Precor)、泰諾健(Technogym)、喬山等品牌占據全球較高的市場份額,在國內主要爭奪中高端市場。國內知名健身器材品牌主要為舒華、喬山(中國臺灣)、英派斯、澳瑞特和好家庭等,其中喬山和英派斯主要為健身俱樂部和酒店提供商用產品。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于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中國訓練健身器材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健身器材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健身器材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健身器材行業未來...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