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能否成為地產商恐慌性拋房的救命稻草?
最近各地的地產新聞都彌漫著恐慌的氣息,但是如此恐慌的氣息底氣到底來自哪里?截止到2011年底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商品住宅面積已經超過33平方米,如果把小產權房也包含在內的話,將超過50平方米,在如此形勢下,也有恐慌的理由嗎?以三口之家計算,其戶均商品住宅居住面積接近100平方米,這還小嗎?
當然,這僅僅是個平均數值而已,不足以說明所有人的情況,畢竟各個地區的情況有所差異,但至少說明一點,我國現存商品房的建設已經存在過剩的風險了。我相信這組數據一定不止我一個人看到了,既然如此,恐慌的氛圍從何而來?或者說他們的底氣在哪里?
是城鎮化嗎?城鎮化的推進將迅速推動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必定推動住宅需求增加,進而推動房價的上漲。從邏輯上來說,這是沒有問題的。但事實是,從農村進入城市的農村人口能夠在城市留下來嗎?哪怕是稍微體面點生活也可以?可以嗎?從現在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根本就沒有可能的。
因為在現有產業結構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很難從現有的經濟發展中騰挪出更多的工作崗位提供給農村剩余勞動力。其次,現有外來務工人員以現在的工資水平根本無法承擔各個城市高昂的房價,而能夠承擔如此高昂房價的外來務工人員則是鳳毛麟角,這顯然不能成為支撐快速推進城鎮化的事實。
同時,城鎮化之后的農村人除房價之外,還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是,進城之后如果無法獲得更高的薪酬,其城市生活增加的成本將無法轉移。如此一來,城鎮化的質量必然大幅下降,下降的結果是要不回到農村,要不成為城市財政的負擔。如果土地被收為國有,則必定是城市財政的負擔。這是不愿看到的。
因此,在農村人無法承擔城市高昂的房價和生活成本增加的情況下,推動城鎮化必定是個命題。如果是個偽命題,城鎮化必定是不能成為推動房價上漲的理由,更不是造成恐慌性購房的理由。特別是對于一線城市來說,更是如此,畢竟一線城市基本已經實現城市化。以深圳為例,其農村人口不足全市人口的2%。
撇開了這個理由,另外一個政策層面的事實是,中央政府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對房地產行業宏觀調控,絕不放松。從這一點上來說,政府已經意識到了現在房地產行業的實際情況,必須進行調整,而且必須調整到位。我想房地產開發商更能理解。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恐慌性拋房成為眾多地產開發商應該做的事。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于是動用媒體制造恐慌氛圍,利用真信息制造購買性恐慌,伺機高價脫手。
無論是從我國商品住宅的現實來看,還是從可能的城鎮化政策以及現在中央政府對房地產行業調控的態度來看,根本就沒有構成恐慌性購房的理由,唯一的理由就是房地產需要趁這個機會脫手,而特意制造恐慌氛圍,疑惑大眾。也想趁這個機會沖一下年底業績,不是所有的房企,至少很多房企是需要的。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