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年-2020年)
第三部 分濱海新區規劃
加快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是在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加快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及環渤海地區的國際競爭力,有利于實施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有利于探索新時期區域發展的新模式。因此,科學規劃濱海新區的發展建設,是本次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的重點。
濱海新區包括塘沽、漢沽、大港三個行政區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天津港區以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陸域總面積約為2270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科技人才密集,產業基礎雄厚,交通通訊便捷,綜合優勢明顯,在我市城市發展過程中始終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經過十多年的開發建設,已經具備了進一步加快發展的條件和基礎。
《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年-2020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將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共同作為城市主要發展地區,分工協作,各有側重,共同承擔城市的綜合職能。中心城區是城市的行政文化中心、商貿服務中心,是濱海新區的依托,是反映中國近代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綜合性服務職能。中心城區以提高城市要素的承載能力為主,為全市和新區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務保障。
按照國家總體發展戰略要求,《總體規劃》確定濱海新區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
《總體規劃》明確,以濱海新區核心區為中心,漢沽新城和大港新城為兩翼的組團式布局結構,依托京津塘高新技術產業帶、天津港等,重點建設先進制造業產業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區、中心商務商業區、濱海化工區、海港物流區、臨空產業區、海濱休閑旅游區等七個產業功能區,此外,結合建港造陸,科學論證,規劃建設臨港產業區;各城區與組團間用生態保護區和生態廊道隔離,構建宜居的生態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市域對外交通體系,構筑濱海新區“十橫六縱”骨架路網,形成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及周邊地區方便快捷的交通聯系,努力把濱海新區建設成世界先進的開放型、創新型、多功能型現代化的經濟新區、社會新區、生態新區和綜合改革試驗區。通過改革開放、科技創新、產業集聚、功能輻射,逐步實現濱海新區的定位,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提升整體技術水平和綜合生產力,提高單位面積的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率,實現人與自然、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增強區域服務功能,更好地帶動天津發展,服務和帶動環渤海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
《總體規劃》確定,在濱海新區范圍內構建“一軸、一帶、三城區”的城市空間結構。“一軸”即沿海河和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城市發展主軸;“一帶”即東部濱海城市發展帶;“三城區”即濱海新區核心區、漢沽新城和大港新城。
濱海新區的核心區,以科技研發轉化為重點,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增強為港口服務的職能,積極發展商務、金融、物流、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提升城市的綜合功能,發展成為特色突出的海濱城市。
漢沽新城是東部濱海發展帶北部的重要節點。建設成為環渤海地區的濱海旅游、休閑、度假基地;積極發展新興海洋產業(包括現代海洋漁業),逐步成長為中等海濱城市。
大港新城是東部濱海發展帶南部的重要節點,國家級石化基地。重點發展石油化工產業,建設成為現代化石油化工基地和原油、成品油集散中心;高等教育及產業技術研發基地,努力建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中等海濱城市。
規劃到2020年,濱海新區常住人口規模為300萬人,城鎮人口規模為290萬人,城鎮建設用地規模510平方公里。其中,濱海新區核心區規劃面積270平方公里,城鎮建設用地面積166平方公里。
第四部分 中心城區規劃
中心城區是指外環線綠化帶以內的地區,現有人口420萬人,面積371平方公里。包括和平區、河西區、南開區、河東區、河北區、紅橋區,以及東麗區、津南區、西青區、北辰區的部分行政區域,是城市的行政文化中心、商貿服務中心,是反映中國近代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綜合性服務職能。中心城區集中了全市大部分的公共設施,是全市人口和城鎮建設最密集的地區,也是發揮對環渤海地域城市輻射功能的主要地區。中心城區是濱海新區的依托,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之間的關系是各有分工,各有側重,互相補充,共同承擔城市的綜合職能。
《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年-2020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確定,中心城區要按照“滿足健康、有序的快速城鎮化對空間發展需求;適應當前產業調整與未來發展;提高環境質量與景觀面貌,提升城市品位;優化交通網絡,構建高效率交通體系;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載體能力與服務水平;優化布局,適當控制建設規模和土地開發強度;調整用地結構,注重均衡發展”的原則,以提升城市綜合服務水平,鞏固提高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成果、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改善就業、住房、出行狀況,建設宜居生態城市為目標,以內涵挖潛為主,通過調整優化,實施舊城有機更新,疏解人口和交通壓力,嚴格控制城市規模。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