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住房發展“十二五”規劃
上海市住房發展“十二五”規劃
為推進“十二五”期間本市住房發展,根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住房發展回顧
“十一五”以來,本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主線,堅決貫徹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緊緊圍繞“四個確保”的要求,把住房發展作為推進上海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在加強房地產調控、保持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同時,加快建立健全住房保障體系,努力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積極改善市民的居住條件,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期間本市確定的住房發展各項目標和任務。
(一)住房市場繼續較快發展,市民居住水平不斷提高
“十一五”期間,本市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房地產市場調控的政策,按照“三個為主”的住房市場發展原則,加強供需雙向調節,促進住房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1.住宅建設投資穩步增長
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政策的推動下,本市逐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住宅建設投資迅速回升。自2008年起,全市住宅建設投資平均每年增加15%。到2010年,住宅建設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例保持在20%左右。“十一五”期間,全市住宅投資完成4667億元,比“十五”時期增長33%。
2.住房供應結構明顯優化
本市在進一步加強市場調控的同時,積極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取得了較好成效。一是中小套型住房成交比例明顯提高。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商品住房成交比例由2005年的10.3%提高至2009年的27.2%。加上保障性住房,“十一五”期末,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住房的成交比例已達60%左右。二是保障性住房供應比例逐步增加。商品住房與保障性住房建設比例由2006年的7∶3調整為2010年的4∶6,供應比例由2006年的8∶2逐步調整到2010年的6∶4。
3.居民居住條件不斷提高
“十一五”期間,全市新建商品住房(含動遷安置房(限價商品房))銷售面積為12474萬平方米,存量住房成交面積為8209萬平方米,分別比“十五”時期增長5%和3%。居民居住條件繼續改善,人均居住面積由2005年的14.9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6.7平方米左右;住房成套率由2005年的93%提高到2010年的96%左右。
(二)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居民住房困難逐步改善
“十一五”期間,本市在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的同時,把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應力度,加快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作為改善民生的重點,不斷創新思路、創新機制,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的住房困難。
1.不斷擴大廉租住房受益面
突出廉租住房這一重點,著力解決最困難居民家庭的住房問題,基本實現符合條件的申請家庭 “應保盡保”。在住房困難面積準入標準不變的情況下,先后5次調整收入和財產準入標準。政策覆蓋面逐步擴大,受益家庭戶數大幅增加。到“十一五”期末,新增廉租受益家庭5.7萬戶,累計受益家庭達7.5萬戶,是“十五”期末的4倍。同時,不斷完善房源籌措機制,多渠道籌措廉租實物配租房源,新增實物配租家庭1.06萬戶。
2.穩步啟動共有產權保障房(經濟適用住房)
積極推進共有產權保障房(經濟適用住房)制度,加快解決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住房困難。一是從2007年下半年起,著手研究制訂共有產權保障房(經濟適用住房)政策,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不斷進行修改完善,2009年6月發布了《上海市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試行辦法》。二是加快推進共有產權保障房(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到2010年底,全市開工建設共有產權保障房(經濟適用住房)超過1000萬平方米。同時,狠抓規劃落地,確保完成2008-2012年開工建設2000萬平方米、30萬套共有產權保障房(經濟適用住房)的規劃目標。三是在總結徐匯、閔行兩區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放寬準入標準,完善運作機制,2010年8月已在市中心區和部分有條件的郊區全面推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