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高新區新一輪發展戰略規劃
3、現代服務業對產業的服務能力明顯不足
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2008年高新區服務業增加值只有15億元,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3.4%,即使剔除一汽大眾因素,比重也僅為11.1%,與蘇州高新區的34%、常州高新區的23.8%、合肥高新區的38.8%相比,差距巨大,并連續六年沒有變化,其負面影響日益突出。一是落后的服務業,難以對產業提供設計、研發、營銷、管理、培訓等生產性服務支撐,不利于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增值率;二是落后的服務業,難以聚集銀行、風投等金融投資機構,難以對產業的技術轉讓、股權交易等提供金融服務支撐;三是落后的服務業,使公共配套與商業配套等城市功能缺失,生活品質不高,降低了對人才和資本的吸引力;四是落后的服務業,使高新區無法更好地發揮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4、基礎設施亟待完善
對南區而言,緊鄰繞城高速,卻沒有出口。雖已基本完成四橫五縱主路網,但配套設施多屬臨時性質,尚有7.6平方公里未達到“七通一平”的標準,欠賬較多;供熱、蒸汽、天然氣等要素,尚未能滿足生產生活需要,2008年南區有53戶企業、155萬平方米僅能達到低溫供熱,每天的蒸汽供應不足企業需求的60%;另外,污水排放和永春河治理、道路翻修、市政設施維護等問題都比較突出。北區(長東北核心區),基礎設施和配套工作剛剛啟動,伊通河下游小城子泄洪區污染嚴重,道路銜接不暢,與城市主干道路沒有貫通,形成了產業發展的隔離帶,無法形成互動。
5、政策支撐作用明顯弱化
一是從國家層面看。2008年實施的新《企業所得稅法》,打破了區域限制,使國家級高新區獨享的優惠政策普惠化,吸引企業的優勢被弱化。
二是從省市的稅收返還政策上看。省對區的扶持政策是,以1995年高新區上劃省的共享收入為基數,每年遞增10%,超收部分全部返還給高新區,現已調整為以2008年為基數,而且基數范圍從增值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擴大到企業所得稅,從而使高新區的財政留成比例不斷降低;市政府原定上劃市里的收入扣除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后,全額返還高新區財政,至2000年調整為,按每年稅收收入增量部分50%比例上解,且上劃市的共享增值稅全額返還,這一政策于2005年已經結束,再沒有新政策出臺。省市返還政策的變化和削弱,使高新區近3年累計減少本級稅收2.33億元。現在年留用僅2億元,與同類型城市高新區相比,差距明顯。如西安15億元、重慶26億元、石家莊7.8億元、南寧10億元。近年來,高新區的財政僅能滿足工資和一般性行政及公益事業支出,基本沒有再投入能力。
三是從高新技術產業扶持政策方面看。與外地相比也明顯不足。西安市對高新技術類風險投資公司視為高新技術企業,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兩年內免征企業所得稅;深圳市對認定的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給予300萬元資助,升級為省級再資助1000萬元;上海市對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按其實現的增加值形成地方財力部分,二年內給予100%補貼。相對于此,省、市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尚缺乏有力的扶持政策。
6、發展空間亟待拓展
高新區現轄區面積80.53平方公里,其中南區49.76平方公里,北區(長東北核心區)30.77平方公里,扣除公路、水域、綠化帶等空間,南區繞城高速以里僅有1.5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北區(長東北核心區)凈發展空間僅有15平方公里。按照高新區2020年規劃發展目標,并在考慮產業優化升級、技術進步等因素后,尚需開發用地約180平方公里左右,現有空間遠遠無法滿足高新區未來發展的需要。
即使在土地如此緊張的情況下,北區(長東北核心區)被劃分為城市規劃和鄉鎮規劃兩種性質,兩者間1公里的硬性隔離帶,減少了土地的有效面積,極大制約了北區(長東北核心區)整體規劃布局。
二、高新區新一輪發展的戰略規劃
(一)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為宗旨,突出主導產業擴張、大項目帶動和園區支撐,優化提升南區,拓展構建北區(長東北核心區),推進綜合配套改革,統籌資源整合,集聚創新要素,優化功能配置,發展新興產業,打造長春市產業升級主導區、吉林省高新高端產業集聚區、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東北亞高新技術合作區,把高新區建設成為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高地。
(二)發展原則
1、堅持創新主導原則。集聚、整合、利用各種創新要素與資源,統籌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促進新型產學研合作,提高自主知識產權擁有量,加快提升核心競爭力;積極推進理念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發展模式創新,將創新貫穿于發展的各個環節、各個層面。
2、堅持開放帶動原則。建立開放平臺,創新合作模式,積極拓展國內外兩個市場,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參與國內外合作與競爭,集聚與利用域外資金、人才和技術,學習與吸收先進的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管理方式,在開放中促進自身發展,增強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
3、堅持集群發展原則。圍繞優勢產業,培育、引進、延伸相關產業鏈條,完善公共技術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及中介機構等各類服務配套,實現要素集中、功能集成、產業集聚,形成專業化、特色化、規模化的創新集群,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
4、堅持結構優化原則。綜合運用存量提升與增量調整的方法,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企業結構、產品結構、人才結構、資本結構等;加速培育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形成互動并進、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帶動區域產業結構全面優化升級。
5、堅持人才興業原則。優化創業平臺、政策吸引、生活服務等前置性條件,建立吸引、使用人才的體制機制,形成有利于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引進和培養產業發展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智力資源密集度,以優勢人才推進強勢發展。
6、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突出環境優先,集約利用資源,大力發展生態型、循環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建設綠色環保型高新區;提高投入產出效益,注重節能減排,實現經濟內部、經濟與生態、經濟與社會之間和諧發展,實現工業化與城市化同步推進。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