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沿江地區產業空間布局規劃
第二節產業開發現狀與特征
沿江開發戰略提出以來,沿江各地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產業開發不斷集聚。沿江開發以園區建設為突破口,積極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向沿江轉移、集聚。2005年全省沿江37個開發區總建成面積約400平方公里,平均建成面積為11平方公里,共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745.7億元,以沿江地區1.5%的土地,產出了23.3%的地區生產總值,聚集效應較為明顯。
重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四大產業集聚優勢凸現。沿江開發以工業為主導,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2001年6.2:53.4:40.4,調整為2005年的4.1:58.5:37.4,第二產業比重增加5.1個百分點。產業重型化明顯,2005年江蘇省沿江地區輕重工業比重約為40:60,長江“黃金岸線”和“黃金水道”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重點發展的大運輸量的冶金、化工、造船等重型新建項目進駐臨江地區,與物流業發展相得益彰。2005年,江蘇沿江港口實現貨運量4.53億噸,比2001年增長130 %。化工、裝備機械、冶金、物流等產業集聚優勢正在凸現。
沿江開發區集中化與均衡化趨勢并顯。隨著產業集聚發展,開發區主導產業區域集中,總體上主導產業集中度(開發區內前三位的主導產業銷售收入占開發區總銷售收入的比重)已達到73%;同時隨著沿江開發,江北開發區發展迅速,正在快速改變南北兩岸差距較大的態勢。沿江兩岸的開發區布局差距減小,2002年江南開發區和江北開發區的工業銷售收入分別為1925億元和560億元,約相差4倍,到2004年則分別為5500億元和1700億元左右,約相差3倍,差距趨于縮小。
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沿江開發區產業發展還存在一定問題。主要表現為:(1)工業集聚程度仍有待提高,沿江37個重點開發區只生產沿江地區約58%的工業增加值,還有許多大型企業,特別是化工、冶金等大型臨港企業散布在開發區之外。(2)企業規模偏小,產業關聯度低,產業集群發展有待提速。2005年,在沿江地區的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中,大中型企業數量僅占10.07%,重點骨干企業對相關產業的拉動作用不明顯,企業協作配套能力不強。根據沿江典型企業調查,沿江開發區內只有40%的企業原材料和20%左右的生產產品,與沿江開發區的其他企業有供銷關聯。(3)產業層次不夠高,現有的三產增加值結構與沿江開發總體規劃的目標相比(4∶53∶43),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高新技術產品和名牌產品不多,產品設計和研發主要依靠外援;企業綠色化水平不夠高,清潔生產比率不高,“三廢”排污總量存在不斷增加的趨勢。(4)土地集約化程度不夠高,2005年,37個重點開發區單位面積地區生產產值為每平方公里4.17億元,與日本大阪1985年每平方公里46.94億元。美國紐約1988年每平方公里52.37億元相比,相差甚遠。(5)開發區產業空間布局零散,用地相互干擾嚴重,耕地、濕地等生態空間受到侵蝕,取水口周邊有效保護范圍縮小,致使生態用地受到擠占,環境壓力日益加大。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