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沿江地區產業空間布局規劃
第三章 產業布局框架和重點
第一節產業布局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1、產業布局的基本思路
依據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原則,以開發現狀為基礎,以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為目標,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合理安排產業、城鎮和生態三大空間,注重城鎮與產業的互動以及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重點構建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集中開發和資源集約利用。
統籌與因地制宜結合,合理構筑產業、城鎮和生態空間。逐步突破行政區劃限制,統籌考慮產業、城鎮和生態空間,依據各類空間的不同要求與自然、經濟和社會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各類用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其中制造業空間主要配置在岸線條件優良、建設和交通條件較好的集中區域;城鎮空間主要配置在城鎮基礎較好、生活環境優良的人口集中區;生態空間主要分布在生態服務功能和敏感性較強的區域。
突出產業特色與集聚,打造集群化的制造業基地。在生產組織區域化、地區經濟專業化的基礎上,按照各地自然、經濟、社會諸要素組合的不同特點,加快各地特色產業發展;促進優勢資源和規模企業向沿江地區各類開發園區集中,帶動產業結構快速升級和龍頭企業迅速成長,增強產業的規模效應。同時,以市場為導向,加強產業配套協作,延伸優勢產業的產業鏈條,形成迭加優勢。
資源開發與效能提升并重,建設節約型資源開發體系。沿江開發所需的大量土地和岸線資源,都是供給絕對剛性的不可再生資源,剩余量已非常有限。產業布局必須根據區域資源總量和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考慮,優先發展低消耗、高產出的產業;按照“深水深用、淺水淺用”和“集中、集聚、集約”的原則,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工業用地和岸線使用的投資強度及產出效率,確保高效益開發。
引導與控制結合,提高空間利用的整體效率。以開發現狀為基礎,突出各類空間比較優勢,避免各類用地相互干擾,集約利用空間資源,促進集聚發展。明確提出各類空間配置的引導和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發揮空間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并使規劃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開發與環保并舉,構建環境友好型開發格局。為了在工業持續擴張的同時,能夠使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促進經濟與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強化生態環境管制,設置企業進入的環境門檻,限制高污染企業發展,加強企業綠色化生產行為的引導和控制;強化開發區的環境治理設施建設,鼓勵生態園區建設;保護生態空間,包括水源保護地取水口周邊生態廊道、生態濕地以及入江河道沿線的保護,促進區域生態的協調。強化通過整體規劃與調整,實施工業污染集中治理和高標準排放。
2、產業布局的基本原則
岸線利用引導原則。以岸線利用為引導,合理配置產業空間,充分發揮長江黃金岸線優勢。依據取水口、生態岸線等布局要求,合理布置相關無污染產業;依托港口開發,重點發展大運輸量的臨港型產業,形成岸線和腹地互動發展,充分發揮港口帶動作用,提高岸線和土地利用效率。
空間開發統籌原則。既要保障必要的產業空間,又要充分考慮城鎮配套空間和生態保護空間,統籌三大空間協調發展。堅持產業空間與城鎮空間互動發展,注重生產生活相互依托;注重環境友好發展,建設綠色隔離和保護區,為產業發展構筑良好生態屏障。
專項要求協調原則。沿江產業布局要與港口建設、水利防洪、生態保護、環境建設等專項規劃相銜接,不影響防洪水利工程、生態濕地保護,要達到環境治理與排污標準,產業發展與港口建設相協調。
集中集約集群原則。堅持集中空間布局,引導工業企業以及生產型服務業向沿江地區的各類開發園區、工業集中區集中;堅持資源集約利用原則,提高工業用地和岸線等資源的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率;堅持產業集群式發展,鼓勵和引導關聯企業向特定生產區域集聚,構筑以集群為廣義市場主體的區域產業發展新格局。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