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沿江地區產業空間布局規劃
第六章 生態環境建設
第一節生態環境建設目標
生態環境建設總目標:確保沿江開發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影響得到有效控制,以“多還舊帳、少欠新帳”為基本點,實現沿江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到2010年,長江江蘇段水質總體達到國家Ⅱ類水質標準;入江支流水質穩定達到所屬功能區類別的要求;沿江地區酸雨得到有效控制;沿江飲用水水源地、重要生態功能區和生態敏感區全面得到保護;循環經濟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使沿江地區成為全省循環經濟建設的試驗區、生態省建設的先導區、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區。
水環境目標:長江干流水體水質總體保持II類水質標準,岸邊污染帶長度不超過岸線總長度的10%;主要入江支流水質基本達到所屬功能區類別要求;長江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主要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有機毒物污染加重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0%。
大氣環境目標:大氣環境質量穩定達到所屬功能區類別要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煙塵、工業粉塵等)排放總量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20%;酸雨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生態目標:沿江地區的自然保護區、森林、風景區、濕地、洲灘、島嶼、水源地等得到全面保護,面積不少于國土面積的10%;珍稀瀕危物種得到有效保護;沿江生態廊道網絡基本形成,重要城鎮與開發區周邊生態緩沖帶全面建成。
循環經濟建設目標:以一產、二產、三產的生態轉型為契機,以基礎產業中的重點企業為核心,建成一批有影響的循環經濟型企業、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培育若干生態服務業示范區和生態物流園區;在大中城市周圍全面建設都市型生態農業基地。單位GDP能耗、水耗,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等指標處于國內先進水平。
第二節生態保護與建設
總體格局。沿江地區生態保護的主要目標是保護現存有限的自然景觀板塊,維持生態環境的自然屬性,為野生動植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提升區域生態服務功能效應,確保沿江開發建設生態安全保障的落實。生態保護地區是嚴格禁止開發的地區,包括自然保護區和具有自然保護區屬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區(森林公園、水源涵養區、風景名勝區、灘涂濕地、珍稀物種保護區、地質遺跡)等。維護沿江地區生態環境的自然特點,以山水林田等自然和人文景觀與沿江開發規劃產業布局的相互關系為依據,以生態服務功能的集聚和輻射效應為原則,合理規劃與整合各類生態保護用地,保護河湖水域,維護河湖健康生命,保障河湖綜合功能發揮,形成綠斑、水斑、水廊及綠廊相互交錯的格局,并楔入開發區、城市、城鎮的總體格局。
生態保護與建設目標。沿江地區現有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分別是鎮江寶華山自然保護區、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長江口北支濕地自然保護區;市縣級保護區2個,分別是南京雨花臺砂礫石層保護區和揚州市淥洋湖自然保護區?,F有保護區總面積566.7平方公里,僅占沿江地區總面積的2.3%。為了提高沿江地區自然保護區面積,保護沿江豐富的野生生物、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遺存不受破壞以及區域和城市水域面積不再減少,至規劃期末在提升與完善原有保護區基礎上,建設一批新的自然保護區和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新增自然保護區面積191平方公里,新增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面積752平方公里,使沿江地區受保護面積達到151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5.7%。
提升為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規劃期內擬將長江口北支濕地自然保護區和鎮江長江豚類自然保護區兩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口北支濕地自然保護區是長江口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南至啟隆鄉與崇明縣交界,北至長江北岸江堤外1000米,東至長江口啟興沙(顧園沙)外500米,西至帶魚沙(新村沙)啟東與海門交界處,總面積477.34 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46.43平方公里。目前觀察到的鳥類共165種,占全國濕地鳥類的14%,主要有18目51科。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4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8種,屬《中日保護侯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的鳥類有106種,占總數的64.2%。鎮江長江豚類自然保護區,地處長江鎮江段和暢洲北汊,跨鎮江、揚州兩市轄區,總面積約為57.3 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32.8平方公里,其江寬水闊,水深達數十米,水質良好,具有大片的緩流水域和回水區,餌料資源豐富,人為干擾小,自然環境優越,為白鰭豚及江豚群體活動頻繁地區和生存的良好場所,以白鰭豚、長江江豚等長江豚類、長江珍稀經濟漁業資源及保護區內特定的水生態環境為保護對象。白鰭豚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是現代生存的最原始的淡水豚類之一,現存量不足100頭,而且種群數量仍在急劇減少。長江江豚是我國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目前數量也在銳減。
提升為省級的自然保護區。江都市淥洋湖自然保護區,位于江都北部,保護區面積為52平方公里,以野生生物及其生態環境為保護對象。該湖原為里下河洼地的河流型湖泊,經長期演變及大規模人工圍墾,湖區束水面積大幅度縮小,形成的大片林地成為鳥類和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林區內有野兔、野雞、蛇類、鸛類、鼬類等野生動物和70 多種鳥類,其中屬于國家保護的珍貴鳥類有10多種,屬《中日保護侯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的鳥類有30 多種,尚有30 多種是江蘇省優勢種類。
新建省級自然保護區。擬新建的省級自然保護區有南京六合石柱林自然保護區和海門市蜊蚜山牡蠣礁自然保護區兩處。南京六合石柱林自然保護區,規劃為地質遺跡類自然保護區。位于南京市六合區境內,包括桂子山石柱林和瓜埠山石柱林,占地約0.5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對象是玄武巖火山熔巖石柱林地貌群。海門市蜊蚜山牡蠣礁自然保護區,規劃為古生物遺跡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牡蠣礁及沿海灘涂濕地。蠣蚜山是一個天然生物半島,面積約4.5平方公里,因盛產牡蠣而得名。蠣蚜山漲潮為礁,落潮為島,牡蠣礁體表面布滿活動體牡蠣。它發育于東灶港外側強潮淤泥質潮坪上,呈東西走向,東西長2.65公里,南北長1.67公里。蠣蚜山由大小不等的80多個牡蠣堆組成。大面積生物礁出現在淤泥質海岸屬中國惟一、世界罕見,為研究古海洋變化提供了絕無僅有的參照體。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