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文物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二、“十二五”時期文物事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展望“十二五”,是江蘇以縣為單位實現全面小康之后,邁向2020年基本現代化目標的關鍵五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對我黨領導中華民族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江蘇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江蘇文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帶來巨大的挑戰。做好新時期新階段的文物保護工作,是江蘇小康目標實現后經濟社會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是建設文化強省、推進“兩個率先”的必然要求。
文物事業的發展機遇。江蘇經濟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已邁入小康社會,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長,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熱情日益高漲,這些有利于文物事業科學發展的良好態勢將得以持續保持和增強。
文物事業的發展挑戰。首先,文物事業服務和諧社會的能力仍然不足。文物作為不可再生、能夠服務于人類當代和未來發展的稀缺資源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文物事業的戰略意義和社會影響日趨上升。其次,大規模的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以及自然腐蝕對文物的破壞與威脅依然存在。雖然“十一五”期間,配合國家重大工程進行的搶救性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文物部門的前置介入還未完全得到真正落實。再次,制約和影響文物事業自身發展的一系列問題依然突出:文物事業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將持續;文物保護的法規制度和技術標準尚需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仍然存在;文物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理順,文物安全監管機制亟待完善;文物保護科技含量不高,文物保護科技成果轉化亟待加強;文物利用手段需要進一步凝聚共識,文物利用效益亟待提高;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途徑仍需拓展,民間文物收藏行為亟需規范等。
總之,文物工作的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各級財政對文物保護的經費投入與文化強省建設目標不相適應,文博事業發展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還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文物事業既進入了一個加速發展的“黃金機遇期”,也進入了一個保護壓力不斷累積、保護形勢依然嚴峻的“矛盾凸顯期”。因此,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強烈的憂患意識,正確判斷江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科學認識江蘇文物保護事業緊迫任務,解放思想,奮發有為,切實抓住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全力融入江蘇發展大局,繼續推動江蘇省文物事業穩步發展、率先發展。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