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規劃
第二章 發展戰略與發展目標
第一節 發展戰略與定位
第六條 總體發展戰略
落實國家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福建省比較優勢,優化整合內部空間格局,聯動周邊省區,推進兩岸合作交流,逐步形成兩岸一體化發展的國際性城市群—“海峽城市群”,構筑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區域”。
第七條 發展定位
按照《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進一步優化經濟、社會、文化、制度環境,實現率先發展和科學發展,將海峽西岸城市群建設成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國際合作的重要窗口,我國重要的旅游中心,對接“兩洲”、輻射中西部的沿海增長極。
第二節 發展目標
第八條 經濟與產業發展目標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發展壯大主導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在優化升級、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壯大全省經濟總量,提升競爭力;加強閩臺之間經濟融合,促進形成兩岸共同發展的新格局,構建我國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力爭福建省2012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接近或達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著力科學發展先行,力爭在一些領域走在全國前列;2017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比全國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接近或達到4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萬元。
第九條 社會文化發展目標
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構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和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建設文化強省為目標,加快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大力推進教育、衛生、體育等領域的發展,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整合文化資源,提升地域文化。重點保護和發展閩南文化、客家文化、船政文化、媽祖文化等區域特色文化,發揮“五緣”優勢,加強閩臺文化交流,努力使福建成為全國重要的文化產業基地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規劃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達到4000萬左右。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化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促進人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進入全國前列。體育場館設施配套,全民健康素質顯著提高。
第十條 生態建設目標
構建協調發展的生態效益型經濟體系、永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自然和諧的城鎮人居環境體系、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體系和穩定可靠的生態安全體系,把海峽西岸城市群建設成為經濟高效、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國家示范城市群。
加強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重點海域環境污染整治,環境質量和城市生態景觀有明顯改善,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的生態功能得以恢復,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生態文明建設位居全國前列。
至2020年,森林覆蓋率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全省98%以上國控、省控斷面水質繼續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標準。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80%。全省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在國家要求以內。
第十一條 城鄉統籌發展目標
優化城鄉布局,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城市化,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城鄉空間體系。積極推進城市聯盟,促進跨行政區的產業協作配套和重大基礎設施、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加強生態協同保護,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實現區域共同繁榮。
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逐步減小城鄉差距,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程度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加強小城鎮、中心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鄉村地域的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2012年全省城市化水平達到54%以上; 202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達到62%以上。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