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沒有拋棄LED產業 為何廢止產業規劃?
產能過剩之憂,更需政府之手引導
盡管中國LED仍受到政策支持,近幾年部分產業鏈環節出現的需求萎縮、庫存積壓現象,也令市場人士心存中國LED產能過剩之虞。
據高工LED產業研究所統計,2012年深圳倒閉的LED照明企業就超過80家。“國內LED照明企業的生產成本很高,成本下不來,產品無法降價,接著就賣不出去,庫存積壓,這導致產能過剩。”聯建光電相關人士談道。
該人士還提到:“LED顯示屏行業開始進入整合期,將出現產能向規模較大的幾家企業集中的趨勢。”
九洲光電全國渠道銷售總監仝強提到,“目前國內LED燈珠確實處于產能相對過剩的狀態”,他認為,整個LED市場處于兩頭大中間小的狀態,燈珠和需求市場大,銷售渠道小,因此制約了上游產品向下游的轉化,目前的瓶頸是工程商向需求市場的推廣力度和速度不足。
有部分人士認為,中國LED目前的問題是,下游低端企業的產能過剩,上游沒有好的企業。“在市場方面,內需不振,外需萎縮,同時歐美等‘反傾銷’不利于企業出口;在技術方面,高端領域的技術門檻高,大量企業聚集在中低端,無法滿足消費者需要,產品銷不出去。”有關專家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臺灣LED照明產業聯盟理事長特別助理簡玉美認為,LED企業發展面臨的癥結是:由于普遍對未來過分樂觀,導致擴充太快造成產業內的非良性競爭。“擁有產能是一回事,能創造高質量的LED產品及降低價格以及贏得市場才是重點。”她說。
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簡玉美認為,在當前的亂局下,地方政府應該對行業進行規范引導,從增加產能轉成增加廠商利潤,在產能合理的膨脹前提之下創造產業的良性環境。
建聯光電也建議:政府應在指導企業發展地方經濟的同時,搞好科學規劃、有序發展,避免因熱門就一擁而上的重復投資。而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特長,協調分工、有序競爭,這樣才能走符合自我發展的道路,進而共同推進LED行業做大做強。
專訪廣東省半導體照明產業聯合創新中心主任眭世榮
“LED產業正由沿海向內地轉移”
問:在《規劃》取消后,深圳對于LED產業的總體發展思路如何?將如何引導產業發展?政府部門在促進產業規范化提高整體競爭力方面有哪些設想?
眭世榮:一是,抓好頂層設計,搶占產業制高點。二是,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全力拉動消費市場。
為做好應用示范,深圳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和運營模式,加快LED照明產品推廣應用力度,力爭到2013年底完成公共領域LED照明燈具改造約89.5萬套。
此外,深圳政府將積極轉變職能,由行業協會和社會組織分擔部分政府行政職能,借鑒廣東省半導體照明產業聯合創新中心的成功模式,計劃成立深圳市半導體照明產業聯合創新中心,以聯盟的形式推動LED技術突破,加速深圳LED產業轉型升級。
問:雖然深圳市取消了《規劃》,但廣東省仍將LED產業列為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進行大力扶持。深圳本地企業是否會因此流入廣東其他地區?
眭世榮:當前整個LED產業處于行業整合的重要階段。產業轉移或外遷并非始于《規劃》廢止。早在2012年,就先后有多家LED企業或照明企業開始工廠遷徙,如雷士總部由惠州遷至重慶、洲明科技[-1.84% 資金 研報]投資上億元在惠州建LED應用產品生產基地。
由于近年來沿海地區生產成本增長明顯,而隨著內地LED市場的興起,及更為誘惑的地方招商政策,整體LED產業空間分布發展將上演一場場的沿海到內地梯度轉移,而并非簡單的深圳轉移至廣東其他地區。
問:您認為包括深圳在內的LED產業是否出現結構性產能過剩?原因有哪些?應該如何應對?
眭世榮:結構性產能過剩是指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部分產品供給超過了市場需求而出現的生產過?,F象,其實質是部分產品生產能力超前,同國民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相比較顯得過剩。目前,國內照明市場受價格因素制約,內需不振;國際經濟下滑,市場需求萎縮,因而,LED下游應用的現有產能并沒有被市場完全消化。
隨著技術、產品的逐步成熟,LED產業需要企業和政府兩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加大引導、培育市場,通過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相配合,雙輪驅動,促進LED照明市場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則需要積極制定LED行業標準規范,健全LED照明產品監管體系,逐步優化投資結構、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