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畜牧業去年產值達808億元 產業蓄勢待發
觀點
把分散的錢集中起來
搞規劃建設
“中國一頭母豬平均每年只能提供15—16頭商品豬,而在美國一頭母豬一年可以提供28—30頭商品豬,肉價怎么能不比美國貴1倍?”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煥春日前表示,養豬總指望豬肉銷售價格上漲行不通,企業要想辦法降低成本。
“在云南,能繁母豬年提供出欄的肉豬只有10.35頭,還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省畜牧獸醫科學院院長李華春說,近些年來,豬肉價格一直波動較大,根本原因仍是規模化程度低,調控能力差造成的。在這方面政府僅作補貼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從規劃的源頭入手。
在李華春看來,養殖戶和企業本身或多或少會只考慮眼前利益,作為政府部門可以把養豬補貼、扶持等分算使用的資金集中起來搞規劃建設,用于養殖的土地和房屋可由政府統籌規劃、征用和建設,產權歸國家所有,然后再免費交由企業去經營,“前期的規劃建設可以綜合考慮環境影響、疫病預防和市場需求等因素,后期卻可以交給企業進行市場運作,在總量穩定的前提下可以通過規劃和調控養殖規模有效避免豬肉價格的大起大落。”
和豬肉價格的起落明顯不同,近年來牛羊肉的價格卻在逐年上漲,且漲幅較為明顯。《云南省畜牧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研究》指出,耗糧高的豬肉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仍高達81%,遠高于全國60%的水平,草食家畜特別是牛羊肉的比重僅占7.8%,遠低于世界平均26.3%的水平。
“牛羊肉占比小的同時,還存在著本土加工企業吃不飽、大部分牛羊流到省外的情況。”李華春說,本地加工企業競爭力薄弱,使得一些養殖戶會選擇把牛羊高價賣給外來收購商,造成加工效益外流,活畜流動也給疫病防控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此外,云南牛肉生產的品種參差不齊,有的屬于土種牛,有的屬于引進品種與本地牛的雜交后代,也有部分屬于淘汰的役用牛,在產肉性能、生長速度、肉質、飼料轉化率方面,與專用肉牛品種有明顯差距,制約了肉牛產業的健康發展。
而事實上,德宏水牛、文山黃牛等云南六大名牛和寧蒗黑綿羊、羅平黃山羊等云南六大名羊都是很好的良種資源。“只是,云南在做品種改良方面幾十年來一直斷斷續續,缺少持續性。”李華春指出,云南本土企業,包括龍頭企業在內在研發上依舊薄弱,和科研單位在合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技術入股在農業企業并不容易,企業注重眼前效益,科研單位有技術但缺乏資金等。“云南有豐富的秸稈飼料和畜禽品種資源,利用程度還不高,從長遠看,牛羊業一定程度上可借鑒烤煙的發展的模式,通過控制和利用好本地資源,培育大的產區,扶持龍頭加工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和疫病預防最終形成規模化、標準化而又兼具特色的大產業。”
特寫
6元綠殼蛋:走高端路線不動搖
“一個雞蛋6元錢”,“在昆明有兩個銷售點,一個在金格百貨,一個在長水機場”——簡單的兩句介紹足以引起人們對這種“另類”雞蛋的好奇。只是,6元的背后,安寧市雙贏養雞專業合作社社長劉增走得并不輕松。
從養雞到“養蛋”
“我從1995年就開始養雞了,從白羽肉雞到武定土雞,只要是大家熟悉的品種,我幾乎全都養過。”39歲的劉增講述了他養雞的經歷。
1993年,年僅20歲的他已經長期在安寧、昆明兩地跑了,除了經營干貨,當“二道販子”賣雞也是他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從安寧到昆明,一只雞只能賺幾塊錢,他逐漸轉向自己養雞致富。
非典和兩次禽流感幾乎使劉增傾家蕩產。“前后虧了300多萬元,家里人和好多朋友勸我放棄或者轉行。”
養雞給他帶來的打擊還不僅如此,因為長期食用含有添加劑的雞肉和雞蛋。1999年,劉增年僅3歲的女兒被診斷為性發育較快。為了給女兒治病,數年來劉增帶著女兒輾轉于昆明的各大醫院,光是治療費和藥費就花去了幾萬元。
“當時的養雞戶都要在飼料中攙入一些添加劑,只有這樣才能在最短的養殖周期內獲得最大的利潤。”劉增說,作為受害人之一,食品安全隨之成為他最關注的問題。2006年,他到河南鄭州參加家禽交易會,見到了一種野雞,雞蛋是綠色的,而且雞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且膽固醇含量較低。敏銳的嗅覺促使他從養雞轉向了“養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