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志下海創業30年感慨:有無數次要死要活的坎
2015-01-06 11:28:26 責任編輯:劉俊 來源:中國經營報
柳傳志下海創業30年感慨:有無數次要死要活的坎
在飛往新加坡的航班上,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秘書長程虹向四周環顧了一眼,已經組織了三次的企業家國際訪問,理事長柳傳志第一次缺席,因為一次微創的治療,他放棄了此次長途旅行。
在柳傳志70歲的這一年,剛好也是他下海創業30周年,當然這同時也是聯想的年齡。面對而立之年的公司,柳傳志頗多感慨,于是動筆給自己的員工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在這三十年中,我們有過無數次要死要活的坎,其中有的是早年間國家計劃經濟的體制帶來的大麻煩,有的是我們戰略決策錯誤造成的苦果,這里面有大量的難以忘懷的痛苦。”
1984
在接受一家人物雜志的采訪時,柳傳志說自己沒看過奧威爾的《1984》這本書,但1984年對于柳傳志來說,卻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對改革開放前知識分子的狀態,柳傳志是這樣概括的:“被階級斗爭搞得心驚膽戰,被無所事事的生活搞得麻木不仁。”某種程度上這也許是柳傳志對自己那段人生的描述。
1984年,中國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6年,但中國人依然生活在計劃經濟和票證供給的時代。柳傳志這一年40歲,月工資78元,全家7口人住在一間12平方米、屋頂鋪著石棉瓦的“自行車棚”里,在中科院計算所外部設備研究室搞一項叫作磁記錄電路的研究。早在1980年的時候,柳傳志已經接觸到國外同類研究的優秀成果,這讓柳傳志異常苦悶,后來柳總結說:他可以忍受清貧,但不能忍受自己碌碌無為、虛度時光。
1984年10月17日,柳傳志和11個同事在北京中關村[-0.48% 資金 研報]科學院南路2號計算所的傳達室里,創辦了聯想公司的前身。從這一天開始,柳傳志把自己投放到一個完全不可預知的人生軌道當中。
在他40歲之前,中國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階級斗爭,整個中國都非常窮困,也沒有辦法讓個人得到發展,實現自己的理想,這讓他很痛苦。 40歲以后,他正趕上國家改革開放,選擇了創業,也知道會很艱難。曾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柳傳志不得不放低身段去和基層工商管理人員打交道,為了一張審批報表,他得接受一個年輕辦事員難看的臉色和難聽的斥責。
但即便如此,柳傳志也絲毫沒有回頭的打算。
2014年深秋的一天,在靠近住所的一家酒店的會客室里,柳傳志向記者回顧了30年前創業的難處:“80年代初成立的公司,遇到的第一個大難關就是在社會體制發生變革的時候,法制法規跟不上,人們的思想處于一個相對來說非常混亂的時期。”
這樣一個時期,對于柳傳志和他的同事們最大的考驗就是能辨別政策紅線,盡量踩在紅線里頭。對紅線的把握是高明的,也是高風險的:完全在紅線里走,企業根本發展不起來;而走出紅線,風險就無法估量。
“那個時候政策的解釋經常是掌握在執行人員的手里頭。”
那個時候國家為了保護國內的電腦品牌,對電腦進口額度和關稅實施控制。這樣一來,能搞到進口批文就成了中關村電腦公司的生存之道。聯想自然也是爭搶批文的一員,但柳傳志為公司設定的底線是“法律手續必須完備”,“必要的時候要割讓掉一些利益”。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