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改變好萊塢的華人國際第一導演
2014-07-25 16:17:36 責任編輯:林一 來源:光明網
三十而不立
在三十六歲事業起飛之前,李安經歷過兩個低潮期。其一是在連續兩屆大學聯考(相當于國內高考)中落榜,其二則是從紐約大學電影制作研究所畢業后,他蝸居在家6年沒有電影可導。
1985年2月,李安把所有東西打包成8個紙箱,準備回臺灣發展。就在行李運往港口的前一晚,他的畢業作品《分界線》在紐約大學影展中獲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個獎項。當晚,美國3大經紀公司之一的威廉·莫瑞斯公司的經紀人當場要與李安簽約,勸他留在美國發展。
沒想到,這一留就是6年。在拍攝第一部電影前,李安窩在家中當起了“家庭婦男”。
在沒有工作的日子里,為了緩解內心的愧疚,李安每天除了在家里大量閱讀、大量看片、埋頭寫劇本以外,還包攬了買菜、做飯、帶孩子在內的所有家務,將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傍晚做完晚飯后,他就和兒子一起興奮地等待“英勇的獵人媽媽帶著獵物回家”,這讓做妻子的林惠嘉倍覺溫馨之余亦十分感動。
林惠嘉也有過絕望的時候,但她堅持不讓李安做無謂的糊口工作。有一次,李安偷偷地開始學電腦,希望能比較容易地找一份工作。沒過多久,被林惠嘉發現了,她很生氣地說:“學電腦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個!”在妻子的堅決反對下,李安只好打消了出去找工作的念頭。林惠嘉知道,李安真的只會拍電影,別的事情不會也不感興趣。她對丈夫的才華十分肯定,堅信其一定會成功。
有關這位“酷”太太的逸聞趣事非常多:李安的《喜宴》獲得金熊獎時在柏林給太太打電話,她為從睡夢中被吵醒感覺很不爽,怪李安小題大做;拿了奧斯卡小金人后,李安和太太到華人區買菜,有位臺灣來的女人對林惠嘉說:“你命真好,先生現在還有空陪你買菜!”不料當即遭到李安太太的搶白:“你有沒有搞錯呀,是我今天特意抽空陪他來買菜的。”
6年的“婦男”生活讓李安練就了一手好廚藝,就連丈母娘都忍不住說:“你這么會燒菜,我來投資給你開館子好不好?”
但李安活得不痛快,在男人三十而立的年紀,他不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全家人長期憑借的是妻子林惠嘉微薄的薪金過活。
灰心至極的他偶爾也幫人家拍拍小片子、看看器材、做點剪輯助理、劇務之類的雜事,有一次甚至到紐約東村一棟很大的空屋子去幫人守夜看器材,“好恐怖!真怕會遇上土匪闖進來搶劫。”
1990年,李安已然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當時他在銀行的存折只剩下43美元,又趕上小兒子出生。走投無路的李安將兩個劇本《推手》和《喜宴》投給臺灣新聞局主辦的優良劇本甄選,希望能碰碰運氣。這原本是改變命運的一搏,結果他賭贏了。劇本雙雙獲獎,他得到了40多萬的獎金。
6年的煎熬過后,這位昔日郁郁不得志的導演終于涅?。他的劇本得到了中影公司制片部經理的賞識,最終決定投資1350萬臺幣去拍攝。
1991年4月10日,《推手》由臺灣中央電影公司投資、紐約庫德瑪西恩公司制片開拍。這是李安的第一部長片,他當時興奮異常。“第一次有人叫導演,拿個木盒給我坐,飄飄然蠻過癮的,也更堅定了拍電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的信念,以后我就這樣過日子了。”
這部通俗、溫暖的影片上映后好評如潮,獲得當年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提名,并最終摘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評審團特別獎3項大獎,在票房上也創造了奇跡。臺北的觀眾排著長隊來觀看此片,而“推手”一詞,從此成為臺灣社會的一個流行話語,到現在臺灣還用“推手”作為“推動”、“促成”之意。
所有人都對這個“大殺四方”的青年導演贊譽有加,而李安此時卻已經37歲了。回憶起那6年,李安對妻子給予自己的理解和支持充滿感激,他曾說過,“中國人造詞很有意思,‘恩愛’,恩與愛是扯不開的。”
那段歲月對他而言是痛苦的存在:“我想我如果有日本丈夫的氣節的話,早該切腹自殺了。”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