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改變好萊塢的華人國際第一導演
2014-07-25 16:17:36 責任編輯:林一 來源:光明網
在美國看“禁書”
對于留學,李安本來想去法國,因為那時法國電影新浪潮很吸引人。他為此去學了兩個月的法文,但法文里的陰性陽性、時式,搞得他頭昏腦漲,加上還要通過語文考試,于是改變了初衷。他有一搭沒一搭地補英文,托福考試總算勉強過關,隨后開始申請學校。鄰居小孩在伊利諾伊大學念書,他提到該校戲劇系有一幢很大的劇場,李安聽了之后就申請了伊大。
在伊大第一年,李安經歷了兩個翻天覆地的文化沖擊,一個來自戲劇,與“性”有關。當時伊大戲劇系老師所選讀的近代經典劇本,包括易卜生(Henrik Ibsen)、荀伯格(Harold c. Schonberg)等人的作品,正巧都與“性”相關,而且意識都很強烈。李安由此對戲劇原理、東西方的文化差異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在伊大,他感覺才接觸到真正的西方戲劇,他對戲劇的觀點整個被扭轉了。
另一個文化沖擊來自書籍。李安離開臺灣后,開始有機會接觸“禁書”—共產黨的文藝及宣傳作品,尤其是老舍的著作及斯諾(Edgar R. Snow)的《西行漫記》(Red Star Over China)。就這樣,李安頭一次對自我的身份認同產生了不一樣的觀察角度。這個沖擊對他來說有如天地倒置。
在伊大,學科、術科并重。學科方面有戲劇史及劇本研讀,術科方面除了學習表演、導演、劇場運作外,每學期還要打卡做滿一百二至三百六十小時的劇場工作。除了做劇場工外,他還參加過三次正式舞臺演出及導過一次小劇場。
伊大兩年,藝專三年,五年的戲劇養成教育,成為李安日后電影創作的底子。
1980年,李安順利拿到伊大藝術學士學位,來到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繼續深造。在那里,李安很快意識到,自己終于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了解電影,以往的創作或是學習電影的經歷難免都有些“票友”的意味,他此時的感受十分強烈。而紐約大學曾經培養出諸如奧利弗·斯通、馬丁·斯科西斯、斯派克·李、科恩兄弟這樣的著名電影大師,在美國電影史上形成了聲名遐邇的“紐約學派”。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安對自己的未來也充滿了期待,他渴望自己經過在紐約大學對電影知識和技巧的系統學習,能夠成為一名出色的導演,在屬于他的舞臺上借助電影去表演。
隨著學習的深入,李安開始逐漸接觸電影制作的全部流程。紐約大學的電影制作系研究所是一個培養電影導演的圣地,它很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會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多一些的實際操作機會。而且,在學校學習的四年時間里,每個學生需完成5部作品的創作,包括默片、音樂片、配聲片、同步錄音片和畢業作品。
那段學習時光,李安過得十分充實。由于性格和語言、文化的因素,李安不擅社交,但只要跟電影有關,他立刻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課堂辯論、片場實踐讓求知若渴的李安興奮而快樂,以至于每當假期來臨他就會有失落感。二年級時,李安拍攝的《陰涼湖畔》獲紐約大學獎學金,并于第二年參加了臺灣政府主辦的獨立制片電影競賽,獲得金穗獎最佳短故事片獎。1984年,李安以畢業作《分界線》(Fine Line)從紐約大學結業,并取得碩士學位。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