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愈演愈烈 挖掘機行業走向“洗牌”
十年前,一場裝載機價格戰改變了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發展路徑,如今,工程機械產業的主力軍挖掘機似乎又將走入這樣的困境。
一擁而上之后產能過剩的陰霾高懸于頭頂,遭遇宏觀調控后銷量從頂峰迅速跌至谷底的失落情緒,以及市場乏力之下花樣層出的促銷手段,似乎都在預示著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將再次陷入十年之前的歷史輪回。
而由于外資品牌的強勢存在,為這場挖掘機產業的話語權之爭平添變數。但打與不打,行業都在朝著整合升級的關口日漸挺進。
那一次,主力產品裝載機選擇了價格戰這種最為直接和血腥的方式結束亂戰,而這一次呢?
挖掘機“大躍進”
2005年前后,以三一、柳工、廈工為代表的中國本土企業開始發力挖掘機這個工程機械領域最具代表性的產品。而在此之前,這一市場被外資企業瓜分殆盡,其長期占據九成以上的市場份額。
同時,徐工、中聯、龍工等一批工程機械領域的大集團跟隨介入挖掘機生產,并迅速形成規模。甚至釀酒世家五糧液、重卡豪門中國重汽、造船民企熔盛重工等也紛紛拍馬而來,跨行進入挖掘機產業。
一夜之間,幾乎所有的工程機械企業均已上馬挖掘機生產線,產能少則千臺,多則接近10萬臺。各路資本從天而降,央企民營屯兵于此,加班加點大干快上,惟恐慢人一步。
而這背后,是近年來我國房地產熱銷、高鐵躍進、城鄉基礎建設提速等政策性投資帶來的對工程機械產品巨大“剛性”需求。而一批放下鋤頭參與施工建設從而化身工程機械用戶的普通農民,成為挖掘機乃至整個工程機械市場爆發最強大、最根本的內生動力。
與此相對應的是,工程機械制造商適時引入信貸銷售模式(分期付款、融資租賃等),極大刺激了用戶的購買欲望。同時,像挖掘機這種動輒百萬元、從前只有大型工礦企業有能力購買的設備,由于付款方式的多元化,已經作為一種工業消費品日漸走入尋常百姓家,一大批新用戶就此產生。
自2009年開始,挖掘機產品銷量陡增,至2010年攀至高點,這一年我國銷售各類挖掘機共計16.5萬余臺,刷新全球紀錄。而短短幾年前,我國挖掘機年銷量尚長期穩定在3萬臺以下。
其中2010年3月,全國挖掘機單月銷量突破3萬臺,這不僅在中國挖掘機發展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范圍內也絕無僅有,中國也就此成為世界最大的挖掘機市場及產出國。
進入2011年,雖然挖掘機市場隨同宏觀環境走出前高后低的曲線,但上述紀錄在3月份再被改寫,當月協會統計的24家主要挖掘機廠商共計銷售各類挖掘機4.3萬臺,全年有望同比增長10%,從而接近18萬臺的規模。
這種“輝煌”又再次加劇了生產商們全力撲向挖掘機的滾滾熱情。直至眼下,仍不斷有陌生的新面孔涉足挖掘機產業,且頗具野心;而已身在其中的制造商紛紛搖起擴能大旗,規劃之巨令人咋舌。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