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是根沒彈性的皮筋
為了扶住房地產這根支柱,地方政府加大救市砝碼。
《華夏時報》報道,根據公開信息的不完全調查統計,目前除濰坊、寧波之外,在天津、紹興、杭州、遂寧、眉山、銅陵、宣城、蕪湖、長沙、南京、沈陽、武漢、常州、葫蘆島等超過20個城市都出臺了購房補貼、契稅補貼等救市措施。這是地方政府能夠動用的最后的手段,減稅,補貼,降公積金利率。
地方政府之所以赤膊上陣救市,因為樓市數據繼續難看,也因為央行救市不力。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今年前9個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6875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2.5%,環比回落0.7%,房地產投資占比固定資產投資罕見跌破20%。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額均創年內新低。相反,同期商品房待售面積57148萬平方米,再創歷史新高。一高一低,如熱鍋上的螞蟻。9月份當月,新建商品住宅價格與上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69個,持平的城市有1個。環比價格變動中,最小降幅為0.4%,最大降幅為1.9%。
此前一連串救市政策并未穩定樓市,因為緊縮與實際高利率導致預期沒有改變,現金與套利為王。
此前房地產有泡沫,租金回報率極低,大家趨之若鶩,看中的是房價上升之后的差價,誰也不指望純粹靠租金過日子。一旦房價持平,原有的贏利模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投資者不得不計算房租收入多少年能收回成本并小有贏利。最好的情況下,200萬的房子月租1萬,也得17年左右才能收回成本,月租5000元,就得34年收回成本了。更何況,未來還有房產稅的負面預期,習慣了賺快錢、賺大錢的投資者,哪能忍受這樣的折磨?
最樂觀的估計來自于剛性需求,按照城鎮化規劃未來6年不是有1億農民朋友要進城?他們不得不在保留宅基地上農村別墅的時候,再買一套遷入地的房子,這是他們的剛性需求。中國低收入階層的收入狀況不容樂觀,他們是價格最敏感群體,絕大部分時候,遷入地的房價不是他們所能承受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擁有剛性需求的人,是無效消費群體。
農民工朋友的打工收入與所在地房價相匹配,在大城市通過泥水工等一個月賺8000元,當地的平均房價大多在1.5萬元以上,加上這些農民工朋友首先選擇在老家蓋房、生兒育女,對拉動所在地房價貢獻不大。只有把這些農民工朋友培育成有專業、能在城市扎根的中產收入群體,讓他們成為購房主體,房地產才能改變靠投資者拉動、作為投資品的風雨飄搖狀態。
現在各地購房構成大部分是剛性需求,按照消費品定價,而以往房地產定價是按照投資品定價,這中間一半以上的落差,誰也受不了。
一個問題是,事實上房地產只是環比下降,同比并沒有下降幅度不大,為什么會出現地方財政火燒眉毛的現象?
這只能用債務杠桿來解釋,地方財政平臺公司的借貸擔保、地方養老金不足的補貼支出,更不必說地方官員的活泛錢,幾乎全都與房地產有關,因此,圍繞的房地產的實際債務杠桿遠比我們想像得要高,如果杠桿是10倍的話,房地產下跌10%不到,債務就在頭頂上搖搖欲墜。中國的房地產之弦沒什么彈性,下降一點就危機四伏。
央行不可能大規模釋放貨幣,怎么辦?金融創新與政策創新,近期應徹底取締房地產不合乎市場化的做法,清理稅費,遠期是通過改革加快城鎮化、加快培育中產收入階層。
9月30日,央行,銀監會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鼓勵銀行通過發行MBS(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和期限較長的專項金融債券等募集資金以增加貸款投放。這是必然之舉,走到這一步,為了避免金融整體風險,房貸證券化已是不得不做。
房地產市場不必也不應承受那么多無法承受的倫理責任。
相關推薦 |
央行及銀監會發布的通知落地 房地產市場 |
認房不認貸 房地產泡沫暫延緩 |
房地產市場萎靡不振 萬科多招迎挑戰 |
房地產價格下降 是拐點到來還是短期波動 |
房地產行業處于下行階段 八大城市樓市松 |
2014年房地產開局較差預計之后或有好轉 |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