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2024:《2024年中國體外診斷行業全景圖譜》(附市場規模、競爭格局和發展趨勢等)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達安基因(002030)、邁瑞醫療(300760)、迪安診斷(300244)、明德生物(002932)、東方生物(688298)、科華生物(002022)、圣湘生物(688289)等
本文核心數據:體外診斷產業鏈;體外診斷市場規模;體外診斷發展趨勢等
行業概況
1、 定義及分類
體外診斷,即IVD(In Vitro Diagnosis),是指在人體之外,通過對人體樣本(血液、體液、組織等)進行檢測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進而判斷疾病或機體功能的產品和服務。體外診斷能夠便捷、低成本、低傷害地為醫護人員提供精確、早期的臨床診斷信息,為疾病發現、治療、監測提供有效依據,并能大幅節省醫療費用,已成為醫療決策的重要依據。
體外診斷產品分為體外診斷儀器和體外診斷試劑兩大部分。
按照診斷方法和對象分類,體外診斷儀器可分為臨床化學分析儀器、免疫化學分析儀器、血液分析儀器與微生物分析儀器等;按照搭配試劑方式,體外診斷設備可分為開放式系統與封閉式系統兩類。開放式系統所使用的檢測試劑與設備之間并無專業性限制,因此同一系統適用于不同廠家的試劑,而封閉式系統通常須搭配專屬試劑才能順利完成檢驗。目前,全球主要體外診斷廠商以封閉式系統為主,一方面由于不同診斷(檢驗)方法之間存在一定技術障礙,另一方面也因為封閉式系統具備較好的續盈利能力。
按照檢測原理和檢測方法分類,體外診斷試劑可分為生化診斷試劑、免疫診斷試劑、分子診斷試劑、微生物診斷試劑、尿液診斷試劑、凝血類診斷試劑、血液學和流式細胞診斷試劑等。
2、產業鏈剖析:產業鏈較長且各環節聯系緊密
我國體外診斷行業產業鏈上游為試劑原材料和儀器元器件,試劑原材料包括診斷酶、抗原/抗體等,儀器元器件包括單光子計數模塊等;中游包括體外診斷試劑和體外診斷儀器,體外診斷儀器依據不同分類方式有不同細分市場;下游主要為醫療機構、第三方診斷機構、體檢中心等應用市場。
我國體外診斷行業上游試劑原料和儀器元器件對外依賴程度高,高端市場由國外龍頭企業壟斷,具體來看,上游診斷酶主要供應商為羅氏、旭化成等企業,抗原/抗體基本依賴進口,主要供應商有Hytest等。儀器元器件主要由日本、德國、美國等企業供給,如電磁閥由德國寶帝和日本SMC等企業掌握大部分國內市場。中游體外診斷供應商包括邁瑞醫療、九強生物、萬孚生物等企業;下游應用包括上海中山醫院等醫療機構,迪安診斷等第三方診斷機構,美年健康等體檢中心和上海疾控中心等疾控機構等。
行業發展歷程:處于升級取代期
我國體外診斷行業布局較早,始于1980年,在市場導入期,國內IVD企業數量少、技術水平低。但隨著技術人員的培養和研發投入的增加,在21世紀初期,我國體外診斷在生化、酶聯免疫診斷領域技術不斷加強,產品質量穩步提升。到2011-2016年,國內大部分優秀企業上市,國產全自動化學發光、分子診斷等技術取得重大突破。2017年以來,國內優勢企業持續發力,國產替代進程加快。
行業政策背景:政策加持,助力體外診斷行業高質量發展
體外診斷作為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推動。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體外診斷行業發展與創新,《“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十四五”醫藥工業規劃》《“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等產業政策在醫藥衛生體質改革、產品及技術發展方向、裝備應用領域等方面提出了相應規劃,引導行業加強技術攻關、提升產品性能,鼓勵企業積極發展高端化、智能化、精準化體外診斷產品,促進體外診斷行業高質量發展。
行業發展現狀
1、 行業國產替代取得階段性進展
2023年,我國體外診斷行業大部分領域的國產率超過50%。其中,分子診斷的國產替代進程最快,國產化率已經超過70%;生化檢測的國產化率也超過60%。整體來看,我國體外診斷行業的國產替代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
2、 產品獲批數量保持在300個/年以上
2019-2023年,我國體外診斷產品獲批數量保持在300個/年以上。2019-2021年獲批數量逐年下降,2021年同比下降-25.2%,為335個。2022年,我國體外診斷獲批產品數量回升至461個,同比增長37.6%。2023年,我國體外診斷產品獲批數量為432個,同比下降6.3%。
3、 疫情推動體外診斷市場擴大
隨著人均消費水平的提高,醫療保健支出成為群眾消費的重要環節。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將體外檢測帶入了民眾的視野,新冠病毒檢測試劑需求暴增。國家藥監局針對核酸檢測試劑盒開辟了快速審批通道,不少產品快速上市,體外診斷企業業績也隨之“一飛沖天”。在疫情的催化下,我國體外診斷行業飛速發展。據《中國醫療器械行業藍皮書(2024)》數據,我國體外診斷(IVD)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430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118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5.58%。
行業競爭格局
區域競爭:廣東、江蘇分布最集中
我國體外診斷行業企業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山東、北京等區域,上述區域的產業鏈配套較為完善。廣東省在儀器元器件方面企業較多,如萬臣科技(加樣針)等,中游包含優勢企業萬孚生物、邁瑞醫療、深圳新產業等;江蘇的體外診斷產業鏈上游包含巨匠生物(診斷酶)和維林光電(激光器)等,中游有諾唯贊、世和基因等企業。其他區域產業鏈企業布局情況如下:
企業競爭:邁瑞醫療為行業龍頭
2023年,中國體外診斷企業中,邁瑞醫療體外診斷業務營收超過120億元,安圖生物體外診斷業務營收達到42億元,領先于其他企業。
注:上述統計數據僅包含披露了體外診斷業務營收的企業,統計范圍為自產體外診斷產品業務(試劑+儀器),不包含代理和第三方檢測業務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2029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900億元
隨著疫情得到控制,篩查和檢測的頻率降低,體外診斷試劑的市場需求也隨之減少,預計未來其市場規模增速將有所減緩。但體外診斷是現代檢驗醫學的重要構成部分,臨床應用貫穿了疾病預防、初步診斷、治療方案選擇、療效評價等疾病治療的全過程,現已成為人類疾病診斷、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內居民健康素養的逐步提升,重病、大病早診早篩以及精準醫療需求逐步釋放,人們對于疾病的風險預測、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等都有更高的要求,體外診斷行業面臨巨大的成長機會。
基于此,預計2029年中國IVD(體外診斷)市場規模將超1900億元,年復合增速達到8.26%。
2、技術不斷創新、學科交叉融合、政策規范發展是主要趨勢
技術創新是推動體外診斷行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未來體外診斷企業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聚焦于高精度、高靈敏度、高特異性的檢測技術,以及自動化、智能化、遠程化的檢測設備研發,尤其是在分子診斷、液態活檢、單細胞測序、CRISPR基因編輯等前沿技術領域。同時,跨界融合也是未來體外診斷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通過與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材料科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可以推動體外診斷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優化診斷流程、提高診斷準確性、降低診斷成本,為體外診斷行業帶來全新的變革。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體外診斷(IVD)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新賽道研究、投資可行性研究、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產業大數據、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十五五規劃等解決方案。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內容,請注明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更多企業數據、企業資訊、企業發展情況盡在【企查貓APP】,性價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業查詢平臺。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體外診斷(IVD)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體外診斷(IVD)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體...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