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2023:《2023年中國人造肉行業全景圖譜》(附市場規模、競爭格局和發展前景等)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雙塔食品(002481);山東赫達(002810);金字火腿(002515);蓮花健康(600186);嘉華股份(603182);愛普股份(603020);東寶生物(300239);雪榕生物(300511);祖名股份(003030);等。
本文核心數據:人造肉行業市場規模;人造肉國產化率;人造肉細分領域占比;人造肉代表企業業績情況
行業概況
1、定義
目前,普遍認為“人造肉”是一種由人工制造出來的肉類,這種肉類并不是通過養殖動物來提供,而是通過人工合成的,生產出口感和質地都和常規肉(真肉)高度類似的食品。
人造肉共包含兩大類:一類是以植物蛋白為原料制備的人造肉(簡稱:植物基人造肉),該類產品因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擬真實肉品的外觀和口感,所以又被稱作植物肉、素肉、模擬肉等;另一類是以細胞為原料制備的人造肉(簡稱:細胞基人造肉),該類產品可以繞開動物飼喂而為人類提供真實動物蛋白,又被稱作培養肉、培育肉、體外合成肉、清潔肉等。
人造肉符合健康趨勢,可以填補全球蛋白行業缺口;可減少全球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具有零膽固醇、低脂肪和少量膳食纖維等健康優勢;減少肉制品帶來的患病風險;也具有保護動物,使其免于傷害的重要意義。
2、產業鏈剖析
目前,市面上較為成熟的人造肉制造技術為植物人造肉,植物人造肉以豌豆、大豆、小麥等植物為原料,因此“人造肉”產業鏈與“豆制品”產業鏈相似。“人造肉”產業鏈上游為原材料種植和初加工行業,通過初步加工,從農產品原材料中提取純度較高的豌豆/大豆蛋白,中游為豌豆/大豆蛋白深加工行業,通過進一步深加工,利用產業鏈上的核心擠壓環節得到適合用于生產植物肉的基礎材料-組織蛋白,通過混合加工調味得到植物肉成品,用來最大程度的模擬肉制品的結構和感官品質,下游行業為植物肉生產銷售渠道,最終并通過銷售渠道流通到消費者手中。
上游代表企業有山東赫達、雪榕生物、東方集團、煙臺雙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中游代表企業有素蓮、齊善、金字火腿、雙匯、星期零、植物教授、未食達、hey maet等,下游代表企業有京東、天貓、星巴克、奈雪、盒馬、山姆超市、羅森等。
人造肉行業發展歷程:中國人造肉不斷進入大眾視野
國內傳統人造肉公司,如寧波素蓮食品、深圳齊善食品和江蘇鴻昶食品,均有著超10年的行業經驗,但2019年前人造肉的概念還未興起,市場對于傳統人造肉公司生產的素肉反響平平。自2019年來,人造肉在中國名聲大噪,國內人造肉公司新勢力涌現。2020年10月29日,深圳市星期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A+輪融資,獲得上億人民幣資金支持。2021年6月21日,全球植物基食品集團LIVEKINDLY Collective正式以中文名“禮的樂活”登陸中國市場。針對中國市場開創“哈皮雞”和“咯咭藸”兩個新品牌,并帶來酸菜蒸餃、拌飯醬等適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植物肉產品。
2022年6月16日,佰鴻集團干細胞技術3D打印人造肉全球首發,此次發布,不僅是國內細胞工程化人造肉領域的一次里程碑式發展,更是國際科技領域的一次標志性事件。
行業政策背景:政策注重鼓勵人造肉等新型食品技術的發展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提出“傳承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的優良膳食傳統”,人造肉作為植物蛋白肉,未來或將因為綠色環保或作為肉類儲備,得到政策支持,發展前景廣闊。2022年5月,《“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探索研發“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為人造肉的植物肉、培養肉的新型食品行業發展做出了政策指導上的鋪墊。
行業發展現狀
1、中國居民人均肉類消費量較高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國居民對肉類的消費量整體呈現增長態勢,2019年受豬肉價格的影響,我國居民人均豬肉消費量有所下降,其他肉類人均消費量變化不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中國人均肉類支出增長36.5%,人均禽類支出增長17.2%,人均蛋類支出增長10.5%。根據中國畜牧業協會及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人均消費量53.85千克/年,同比增長18.37%,其中豬肉消費量最多,達25.2千克/年,牛肉6.58千克/年,羊肉3.93千克/年,禽類18.14千克/年。
2、中國肉類市場進口量攀升
我國肉類替代品及素食產品的社會需求較大,很重要的原因是畜牧養殖容易遭受各種疫情的影響,導致產量大幅度波動,從而影響供應及價格,并且畜牧養殖肉類出現疫情后,其肉類更容易出現病毒,影響食品健康。中國還沒有培養肉上市,培養肉雖然還未追上植物蛋白人造肉的發展步伐,但培養肉的技術已臻于成熟,預計將在幾年內上市。此外,中國的肉類產業規模龐大;中國消耗了世界上所有肉類的近三分之一。對于這樣龐大的需求,未來人造肉作為替代肉的市場需求龐大。
2014-2021年我國肉類進口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2020年更是實現了翻番,2021年有所下滑,但還是達到了938萬噸。2022年一季度進口226萬噸。面對中國耕地資源不足的事實和消費的持續增長,中國肉類高進口量或將成為常態。
2、中國人造肉行業市場規模達百億元
根據The Good Food Institute發布的報告,2018年中國國內植物肉產業市場為61.2億元,同比增長14.2%。2019年,星期零成立,人造肉成為資本市場追捧的概念,2020年人造肉融資規模高達8億元,是2019年的40倍,2020年,中國植物肉產業的市場規模約為85億元人民幣,據The Good Food Institute,中國植物肉產業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4%左右,初步核算,2021年市場規模增長至103億元左右。
3、中國消費者對人造肉認知有待提高
調查結果都顯示,在嘗試了植物肉后,28%的人會表示一直/定期購買,68%的人表示會偶爾購買,4%的人表示不會購買;清潔肉不會購買的人占10%,偶爾購買的人占32%。
在嘗試了培養肉,并且在嘗試后覺得口感和質地與傳統動物肉一樣后,70%以上的消費者會選擇“偶爾購買”,30%左右的消費者會選擇“定期購買”,幾乎沒有人不會買。
4、中國消費者偏向購買有利健康管理的人造肉
《2022植物基食品行業研究報告》中接受調查的年輕消費者購買植物肉主要考慮因素是“有益健康、有益減脂”,而植物肉所宣傳的“更健康、更低脂、高蛋白”能夠解決消費者核心訴求;在購買植物基食品的動機上,有益健康是消費者愿意購買植物肉的量大動因。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競爭力最高
對于中國而言,“人造肉”屬于新鮮事物,目前中國的人造肉主要需求市場以一線及新一線城市為主,主要是因為目前我國市面上的人造肉食品的價格相對較高,而一線城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高,因此一線城市的人造肉消費人群和潛在消費人群較大;同時,目前我國一線城市的消費者可以通過大量零售企業消費人造肉,人造肉通過商超渠道供應也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
目前中國的二三線城市,人造肉則主要通過線上渠道或者肯德基、星巴克等業務范圍更加廣泛的餐飲企業觸達消費者,相較而言,一線城市的消費者因此也更容易接觸人造肉產品,二三線總體規模和潛在消費人群不及一線城市。
下沉市場觸及較難的原因是,首先下沉市場本身肉類供應旺盛,屠宰廠、肉類加工廠分布較多,且下沉市場生活水平較低,無法承受較高的人造肉或植物肉的高消費,在飲食習慣上更偏向自然的肉質產品,對人造肉和植物肉的概念不了解或者不熟悉,區域也沒有完善的人造肉和植物肉的供應鏈及流通系統。
2、企業競爭:星期零在行業內備受矚目
植物肉在目前整個中國市場中競爭中激烈程度一般,其中第一梯隊是專注人造肉的生產和銷售推廣的企業是星期零、未食達、珍肉等初創公司,其公司受到資本市場較大的青睞,市場拓展上有較好的資金支持和品牌口碑。
第二梯隊是從傳統素食企業中拓展人造肉業務板塊的公司,這些公司原本就有制作豆制食品的技術基礎,在制作人造肉上有較好的經驗,但目前人造肉僅為業務增長的拓展板塊,主要推銷的是原有的明星產品,因此在人造肉行業的競爭力相對第一梯隊較弱。
第三梯隊的公司是從肉制品企業中開展人造肉的公司,這些公司大部分的收益來自肉制品,人造肉產品處于試驗和規劃階段,目前仍為在人造肉市場上大展身手,也未獲得資本市場較大的投資。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人造肉將成為受眾認知度較高的新型食品
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提高,人造肉的制造方式和口感都有明顯提升。在短期的人造肉產業發展中,降低成本、實現量產是人造肉產業投入市場化運作的首要解決問題。其次,未來,城市化、人口增長、中等收入階層的崛起等原因都促使了人們的肉類消費量增加。整體看,人造肉行業前景廣闊,未來也會有更多不同形態企業、憑借自身個性化優勢,進入人造肉行業,分一杯羹。
2、未來人造肉行業市場需求空間較大
中國是全球人口大國,根據新西蘭植物與食品行業研究所數據統計,約有39%的中國消費者選擇減少肉類攝入量以改善健康。全球人造肉巨頭Beyond meat的中國工廠建成后,我國人造肉市場將迎來高速增長期。根據The Good Food Institute的測算,中國人造肉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在14%左右,前瞻初步核算2022-2027年我國人造肉市場將從117增長到226億元。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人造肉行業趨勢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政策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人造肉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人造肉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人造肉行業未來的發展...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