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產業園發展研究:現狀、趨勢與策略
導讀:發展食品產業園是地方政府推動農業現代化、創新產業融合、加快鄉村振興、實現工農商互融互促的有效路子,在惠農、促農、興農方面有著重大現實意義。正因為此,全國各地正如火如荼加快食品產業園建設,食品產業園得到空前的發展。從產值規模來看, 2020年全國食品加工業總產值占制造業比重約18%(李立軍,2021,《現代鹽化工》48(01)P121-122);從園區數量來看,根據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發布的《中國開發區審核目錄公告(2018)》顯示,以食品產業為主導產業之一的園區數量超過500家,占開發區比重近1/4。在“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的雙重沖擊下,以及面對消費升級、科技革命、健康中國、雙循環發展格局的機遇背景下,如何在危機中孕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未來食品產業園將出現哪些新的發展趨勢?園區運營商應當如何謀求轉型尋找新的突破方向以適應新變化帶來的招商管理及運營服務的變革?為了全面系統的回答這一問題,筆者將從“明現狀”、“瞭遠方”、“謀發展”三大維度對食品產業園發展進行解讀,以饗讀者。(約3,800字,閱讀需花費10分鐘)
一、明現狀
(關鍵詞:發展階段、空間布局)
1、食品產業園發展階段
我國食品產業園主要經歷了四大發展階段,現正處于向“智慧生態階段”邁進。
第一階段:要素集聚階段。由于園區優惠的政策以及生產要素的低成本優勢,吸引大量人力、技術、資本的流入,為食品產業發展提供豐富的要素供給保障。但這一階段為食品產業園區的初始發展階段,具有要素配置效率低、產業聯動效果差、主導產業不明確、產品附加值低、產品結構單一、技術水平不高的特點,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是典型的“三去一補”加工園。
第二階段:產業主導階段。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食品產業園區要素配置高效有序,產業體系框架結構逐漸成型,主導產業日益明確,發展主題不斷凸顯,產業配套加快建設,服務能級加速提升。此時,園區發展方式已發生根本性扭轉,發展模式從要素驅動向產業主導方向轉變,生產模式從貿易加工型向產品制造方向邁進,產業發展地位得到有效鞏固。
第三階段:創新突破階段。在食品園區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下,園區開始步入創新突破階段,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技術創新層面上。食品產業園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成效顯著,產業技術水平得到有效突破,園區高新技術產值比重持續攀升。二是在產業空間布局上。園區產業打破發展邊界,向周邊社區延伸拓展,形成產業交織、產城融合發展新局面。
第四階段:智慧生態階段。數字化發展為打造智慧生態型園區提供技術支持。園區生產、生活、生態融為一體,產城邊界模糊淡化,形成15min生活工作圈。另外,園區智慧化管理成效卓越,企業上云、產品上網工程加快建設,食品溯源、流程監管、風險評估體系加速構建,現代化食品園區成型成勢。
2、食品產業園及食品企業空間布局現狀
據前瞻智慧招商系統顯示(圖2),2021年,全國食品產業園區數量共計591個,主要分布于河南(62)、山東(56)、江蘇(49)和內蒙古(40)主要省市,其中河南和山東兩大農業大省占全國比重約20%;從食品園區重點城市分布來看,重慶市食品園區數量分布最多,高達18家,其次為長沙(14)、鄂爾多斯(11)、上海(11)、成都(10)、貴陽(10)、濟寧(10)、沈陽(10)、武漢(10)等地。另外,根據前瞻產業熱力圖顯示(圖3),2021年,全國食品類企業數量高達4,530,750家,主要分布于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區域,其中排名前五大地區分別為廣州市番禺區(283,638家)、北京市西城區(220,304家)、上海市普陀區(149,345家)、深圳市龍崗區(147,780家)以及杭州市上城區(123,919家)。
從食品園區及企業布局情況來看,筆者認為我國食品產業園的分布同地區農業發展基礎、倉儲物流、產業配套以及消費市場的空間距離緊密關聯。河南省農業產業發達,是我國重要的糧食與蔬菜生產大省。2020年糧食產量1,365.16億斤,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0.19%,對全國糧食增產貢獻率達23.07%;蔬菜常年播種面積在2,500萬畝左右,總產量保持在7,000萬噸以上,均位居全國前列(數據來源:2021年1月13日河南省政府新聞發布會)。就上海市而言,盡管其已全面步入“后工業”發展階段,三次產業結構為0.27:26.59:73.14(數據來源:2020年上海市國民經濟發展公報),服務業比重占絕對主導地位,現代服務業成為驅動城市發展主引擎,但因上海具有完善的物流基礎、完整的產業配套、龐大的食品消費市場空間(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上海市總人口2,487萬人),使其食品園區數量位列全國前列。
二、瞭遠方
(關鍵詞:功能融合、綠色循環、智慧運營、平臺虛擬)
結合當前宏觀經濟發展形勢及園區發展狀況,筆者認為未來食品產業園將出現以下幾大發展趨勢:
一是園區功能融合一體化。由于產業與產業之間、產業與社區、產業與科技、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等融合趨勢愈發明顯,以及實現商、住、產、休、流、交、醫、基、學、職“十元”平衡的需求日益迫切,未來食品產業園將出現大業態融合一體化,生產、生活、生態各個領域加速融合,推動園區高質量創新發展。
二是園區發展體系邁向綠色化、循環化。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是食品園區普遍追尋的價值訴求與目標取向,綠色循壞理念成為食品產業園發展主旋律。未來,構建食品產業園自身綠色循環發展體系,不僅關乎園區未來很長一段時期能否步入有機發展、內生增長、高效集約的發展軌道,還影響著能否在“3060”戰略目標下為園區筑牢綠色屏障、發展綠色經濟、營造綠色家園、培育綠色文化起到促進作用。
三是園區運營管理趨向智慧化。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及智慧城市建設加快落地,未來,食品產業園的運營管理趨向智慧化,具體表現為:園區深度融合各領域的數字、技術、信息資源,實現統一的數據接入口,對園區企業經營生產(企業產值、稅收、員工人數、投資規模、產品銷量等)與園區管理(視頻監控、門禁、停車、應急處置等)進行智慧化運營管理,大幅提升園區運營管理水平。
四是園區載體平臺分散化、虛擬化。傳統食品園區的平臺表現是網站或組織,是園區宣傳推廣的核心途徑。但在未來,食品產業園是以聚合產業新要素、整合園區智慧服務能力為目的,打破了傳統的發展模式,實現產業的資金、技術、市場、信息、載體、人才等各種資源和要素平臺化、虛擬化發展,具體表現為物理載體的去邊界化和分散化,虛擬平臺的多層次化和國際化。
三、謀發展
(關鍵詞:產業鏈招商、全生命周期、新發展理念、資源融通)
如何在食品產業園區現有基礎上搶抓未來發展機遇,在“換道超車”的發展過程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筆者認為園區運營方應當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的理念,從企業招商、園區服務、產業升級、資源融合角度出發,有以下具體舉措:
以產業鏈思維狠抓招商項目建設。與傳統招商手段相比較,產業鏈招商比拼的不是土地、政策、稅收、租金等方面的優惠因素,更多的是運營方以園區產業鏈為分析基礎,通過滿足構建園區食品產業鏈的需要,尋求和彌補產業鏈薄弱環節,確定目標企業,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招商活動,打造產業集群;同時,在招商過程中,圍繞重點培育產業環節,在“補鏈、強鏈、擴鏈”中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業業態,為優勢主導產業靶向引進相應的配套企業,形成重點突出、統籌協調、產業協作的良性發展局面。
以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服務園區企業。不同運營主體(政府/企業)對食品產業園的發展目的有所側重:對政府而言,發展園區的首要目的是履行經濟職能,導入產業,產生稅收,引進高端人才,實現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企業而言,發展園區的首要目的是實現公司資產保值增值,具體表現在物業增值與土地溢價兩大主要方面。但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園區的核心是產業,產業的基礎是企業集聚,使得要實現運營主體的利益訴求必然需以滿足企業發展需求為首要條件。因此,在服務于食品園區企業的過程中,應當樹立全生命周期的運營思維,既要充分認識到園區企業客戶的物業服務需求、經營訴求、管理效率訴求、低融資成本訴求,更要圍繞企業生命周期做“加法”,從概念提出、研發設計、小試中試、工藝驗證、商業化量產提供全流程“保姆式”服務,為企業發展“排憂解難”,當好“店小二”。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食品園區高質量發展。食品產業園區運營管理方應堅定不移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生產模式升級”和“生產要素升級”為抓手,通過科技創新、戰略重組、工業自動化改造等途徑,推動食品園區傳統產業效率提升和品質品牌重塑;同時,聚焦“內培外引”工作,堅持高端產業培育與引進并重,積極發展綠色安全食品產業,力促食品園區先進制造業實現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發展,筑牢園區高質量發展根基。
以資源融通、板塊融合的方式打造企業發展高地。維持食品產業園區企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多方主體共用協調,不僅包含園區運營管理方、政府部門及園區企業,還需對接外部資源,包括園區周邊科創資源、產業資源、人力資源、金融資源等企業發展資源。食品產業園運營管理方應當把握園區企業發展需求,整合區域發展資源,破除制約要素流通壁壘,以平臺化思維運營管理,以“產城融投”的獨特打法,促進園區地產、金融、產業、商業、物業各板塊融合驅動,構建“產業園區+企業主體+產業運營+基金資本”四位一體企業服務生態體系,推動食品園區將服務鏈做長、服務圈做廣、服務能級做強,打造企業發展高地。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