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2021:《2021年中國醫療信息化行業全景圖譜》(附發展現狀、競爭格局、發展前景等)
醫療信息化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現出巨大作用,醫療數字化轉型正成為發展潮流。目前,我國醫療信息化建設快速展開,相關上市公司加快布局。衛寧健康、創業慧康、東軟集團等公司已獲得大量訂單,成為領跑者,有望在后續大項目建設中受益。預計未來幾年國內醫療信息化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元規模。
中國醫療信息化行業發展現狀
——醫療信息化是數字時代的產物
醫療信息化即醫療服務的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是指通過計算機科學和現代網絡通信技術及數據庫技術,為各醫院之間以及醫院所屬各部門之間提供病人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儲、處理、提取和數據交換,并滿足所有授權用戶的功能需求。
醫療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設比較復雜的一個行業。狹義上的醫療信息化包括醫院信息化、區域衛生信息化和其他產業鏈延伸;廣義上的醫療信息化還應包括醫院管理、醫保信息化和藥品流通信息化、臨床管理等。
——產業鏈全景圖
醫療信息化行業的上游主要由電子設備供應商組成,電子設備主要包括計算機、通信、網絡、控制、視頻監控和多媒體等,其成本占醫療信息化服務提供商總成本的比例較高。醫療信息化行業的上游行業的技術更新換代較快,產品性價比不斷提高,軟硬件設備市場競爭激烈。
醫療信息化行業中游參與者是醫療信息化服務提供商,行業下游主要由居民個人以及醫療服務機構構成,其中醫療服務機構主要由醫院、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門診部、療養院、婦幼保健院、??萍膊》乐螜C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學科研機構、各級醫療衛生行政管理機構等構成,覆蓋范圍較廣,涵蓋大型醫院、中小型醫院及各區域衛生中心。
——利好政策頻出,推動行業加速發展
2009年起醫療信息化作為醫療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之一,成為了醫療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頻出的利好政策推動行業加速發展。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頒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全國各大醫院進行信息化建設。
2020年,信息化在醫療行業各環節的重要性凸顯,尤其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互聯網+醫療健康”、遠程醫療等信息技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市場規模持續增長,細分領域建設空間廣闊
自2009年新醫改正式啟動以來,我國醫療信息化市場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醫療機構正在實現部門級應用向院級應用轉變、而衛生管理部門正在探索區域醫療衛生管理的信息化途徑,電子健康檔案與電子病歷等一系列標準規范的出臺進一步刺激了行業信息化應用投資的加速,眾多廠商積極成立面向醫療行業的專門部門提供相應解決方案,以期在行業整體增長中捕獲市場機會。
2011-2019年,我國醫療信息化行業市場規模逐年遞增,且增速保持在10%以上的較高水平。據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醫療行業信息化市場規模約為548.2億元,同比增長11.5%。2020年我國醫療信息化市場規模突破650億元。
國內的醫院信息化建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大型醫療機構基本已經建設完成了成熟的醫院信息系統(HIS),且不斷擴展應用,中小型及基層醫療機構也在積極部署HIS系統。隨著技術進步以及對閉環管理的要求,信息化建設逐漸向臨床管理信息化系統(CIS)轉移,例如醫療影像系統、醫囑處理系統、醫生工作站系統等。
以醫院管理與保障信息系統應用情況為例,根據中國醫院協會信息專業委員會(CHIMA)關于1017家醫院對醫院管理與保障信息系統應用情況的調查結果分析顯示,有921家醫院全部應用了門診藥房管理系統,在所有應用中占比最高,為90.56%;
有310家醫院部分應用了財務管理系統,在部分應用的系統中占比最高,為30.48%;有233家醫院計劃建設科室績效考核系統,在計劃建設的系統中占比最高,為27.93%;272家醫院未將靜脈輸液配置系統列入建設計劃,在未列入計劃的系統中占比最高,為26.75%。
當前電子病歷、互聯網醫院、醫保IT建設處于高景氣度時期。醫療端,電子病歷的建設正處于三級醫院有待達到4級,二級醫院有待達到2級的階段,行業空間規模大,景氣度高,格局不斷改善;互聯網醫院醫療領域建設熱點,景氣度也將持續高漲。
醫保端,當前醫保省級平臺建設正加速推進,滲透率到達30%以上,空間釋放節奏加快,景氣度較高,后續醫保控費方面IT系統的建設預計將接續醫保領域景氣度。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胡瑞榮在2020中華醫院信息網絡大會(2020 CHINC)上的講話,截止2019年年底,全國共有7870家醫院參與了“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評價”,平均分為2.08級。
其中,參評三級醫院2592家(占比94%),平均等級為2.81級(政策要求所有三級醫院要達到分級評價4級以上);參評二級醫院5097家(占比53%),平均等級為1.35級(政策要求二級醫院要達到分級評價3級以上)。
注:級別越高,電子病歷滲透率越高,其中0級為未形成電子病歷系統,4級為全院信息共享,可實現初級醫療決策支持;8級為健康信息整合,可整合跨機構的醫療、健康記錄。
——知名風投紛紛布局,投資熱潮不減
從我國醫療信息化投資力度來看,熱潮不減。從2015年開始,我國醫療信息化的投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據IT桔子最新統計,2020年,醫療信息化行業的投融資案例總81起,投資金額達到131.65億元,創下近年最高紀錄。2021年1-4月,醫療信息化投資數量為33起,投資金額達到51.63億元。
中國醫療信息化行業競爭格局:格局或將走向集中,龍頭企業更具優勢
國內醫療信息化市場活躍著為數眾多、規模不等的系統供應商。其中,硬件系統供應商相對集中,而軟件系統供應商則比較分散。所提供的產品在價格(有的產品可以免費下載使用)、系統可靠性等方面差別明顯。按競爭力劃分,國內醫療信息系統供應商可分為“三大陣營”,競爭力依次遞減。
第一梯隊主要是大型跨國公司,代表企業有微軟、思科、IBM等,這類公司因為擁有先進的技術研發能力、成熟的市場營銷體系以及雄厚的財力,所以他們的目標客戶是國內大型三甲醫院;
第二梯隊是衛寧、東軟、東華、華為、方正等國內上市公司或大型公司,這類公司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和本土優勢,價格優勢,所以和第一層級公司有一定競爭關系;
第三梯隊的是創業公司,因為在技術和公司實力上不占優勢,所以這類公司的主要競爭優勢是價格低廉。
醫療信息化產業的競爭領域主要分為區域平臺建設、醫療領域、醫保領域、醫藥流通領域等四個大板塊,其中以電子病歷為代表的臨床信息化是醫療IT企業近3年內競爭的主要賽道,但從10年維度來看,醫療IT企業將會在區域衛生平臺、醫保控費和醫藥流通行業信息化等方面進行長期競爭。
在目前電子病歷賽道上,龍頭公司都有布局,東華軟件、衛寧健康在HIS階段所涉及的醫院最多,有優勢;其余創業軟件、思創醫惠、萬達信息處于第二梯隊。
從業務布局上看,萬達信息涉及面最廣,其業務在全國性衛生平臺、省級衛生平臺、區域公共衛生平臺、醫療、醫保和醫藥等領域均有布局。而和仁科技和麥迪科技暫時僅在電子病歷方面涉足。
從長久的發展趨勢來看,醫保、醫藥、衛生平臺將會成為醫療IT企業主要布局領域,且綜合能力強的公司將更具有競爭優勢。
從中國電子病歷系統主要廠商的市場份額來看,2019年中國電子病歷市場領先的五個廠商的市場份額達到61.2%,市場集中度比較高。預計未來三到五年中,大型醫院參與電子病歷評級和互聯互通測評仍將是電子病歷發展的主要動力,在智能化醫療發展中也將逐步發力,電子病歷市場的廠商集中度仍將保持較高水平。
整體來看,預計未來幾年市場集中度將會有所提升。隨著市場的日趨成熟,能夠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的廠商在市場中的領先優勢漸漸明顯,并且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我國醫療信息化市場集中度將會逐步提高。
另外,綜合能力強的企業,業績表現搶眼。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東軟集團的營收規模達到42.67億元;萬達信息的營收規模達到16.37億元;衛寧健康和銀江股份營收規模分別達到13.71億元和14.73億元。
注:截至2020年4月13日,公司暫未發布2020年年報,故2020年數據更新至前三季度。
中國醫療信息化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分析
——發展趨勢
中國醫療信息化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進入轉型換擋期,從過去的以醫療服務信息化為中心的階段,過渡到醫保信息化和醫藥信息化快速發展階段,進而升級到整個生命健康產業鏈集成化和協同化信息化發展階段。
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以及具有中臺思維的數字化轉向平臺正在快速部署,支撐醫療、醫保和醫藥各業務核心系統的建設和運行,并且支撐各種創新醫療應用系統建設和運行。數字化轉型平臺也在從獨立的醫療或者醫保部門向整個產業鏈擴展。
——發展前景
政府持續的醫藥衛生改革、醫療數字化轉型升級及其所帶動的醫療信息系統架構升級和新興信息化技術應用是醫療信息化行業發展的三大推動力,而醫療信息系統架構的升級為IT廠商帶來挑戰也帶來機會。
醫院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醫療應用軟件方面面臨升級壓力,同時在云計算、大數據、超融合IT基礎設施產品以及人工智能、5G技術、機器人等領域也產生了很多機會。
前瞻結合IDC預測數據預計,未來5年我國醫療信息化行業仍將保持高速增長的發展態勢,到2026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500億元。
更多數據來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醫療信息化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IPO募投可研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醫療信息化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醫療信息化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醫療信息化行...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