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美國證券經紀業五大特征 對中國的借鑒意義是什么?
特點一:證券經紀人扮演核心角色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證券經紀業務發展經歷了劇烈變革的40年,傭金自由化、金融混業經營開啟、電子化交易大行其道、線上經紀商迅速發展。證券經紀人管理與盈利模式也隨之變化。這段時期,美國證券經紀業務發展可大致劃分三個階段,經紀人在每一階段的角色和展業狀況各有不同。
盡管角色有所不同,但是證券經紀人各時期都在證券經紀業中扮演著核心的角色,提供代理服務、營銷、代銷金融產品,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信息技術的進步雖然替代了證券經紀人的部分職能,但是也為其營銷和服務提供了更強的助力;在信息化的時代,客戶所最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機器或是按固定程式的所謂“智能化”軟件系統,而是與經紀人的交流與溝通。
特點二:傭金自由化、傭金收入下滑
1975年美國國會修訂了1934年《證券交易法》,通過了《證券法修正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與紐約證券交易所通力合作,結束了運行長達180年的固定交易傭金制度,證券行業正式進入了“傭金自由化”的時代。
1975年《證券法修正案》頒布后,傭金率正式開啟了下行通道。進入新世紀以來,傭金率加速下滑,整個行業的證券交易傭金率由1999年的0.20%下滑至2016年的0.05%,美國證券經紀業的競爭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雖然傭金率持續下滑,但是傭金收入在2008年之前一直處于上升通道中,證券交易傭金收入由1975年33.8億美元上升至2008年歷史最高點551.69億美元,33年間增長15.32倍,這主要得益于股票換手率的提升以及股市市值的不斷增長。從2008年之后,受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疊加傭金率緩慢下行,傭金收入進入下行通道,至2016年行業證券傭金收入下滑至340億美元。
傭金收入經歷“先上后下”的變化,在總收入中的占比持續下滑,由1975年的超過40%快速下滑至1990年的不足17%;其后傭金收入占比進入上下震蕩區間,但總體維持下行趨勢,由1999年的17.22%下降至2016年的12.19%。
特點三:服務內容分為五大模塊
機構投資者的發展壯大顯著影響著證券市場的結構,證券經紀業務的客戶結構也趨向機構化。機構交易者的占比提升也對證券經紀商提出了新的要求。與傳統經紀業務以代理客戶買賣證券為主不同,美國證券經紀業務的業態包含了傳統經紀服務、咨詢服務、關系維護、代銷服務與顧問服務。在混業經營、衍生品市場發達的環境下,服務和產品門類豐富齊全。經紀人增值服務(除傳統代理買賣證券以外的服務)的對象一般是高端的客戶以及機構客戶,展業模式更多的是以顧問服務帶動交易業務和代銷業務,從而創造顧問服務收入。
特點四:目標客戶群針對性強
美國證券經紀業務可大致劃分為三大客戶市場:面向大眾散戶的零售經紀、面向核心客戶的高凈值經紀市場和面向投資機構的“機構經紀”業務。與我國主流券商雜糅的“全方位”目標市場定位不同,美國經紀商的目標客戶群比較有針對性。
傳統大型綜合性投行如高盛、摩根斯坦利,定位于中高端客戶及機構客戶市場提供差別化定制服務;美林雖然是“全光譜型”經紀商,服務的對象從資產2000美元起步的零售經紀客戶到資產達千萬級別的高端客戶,但是主要定位于中高端市場。
特點五:管理模式五花八門
美國證券經紀業務經過二百年的發展,其業務模式形成了眾多流派,各具特色,各領風騷。在眾多的經紀人管理模式之中,只有少數的幾種模式成功地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海嘯中屹立不倒,成為了主流的管理模式,并為大多數投行或經紀商所采用,即美銀美林為代表的FC金融顧問模式,嘉信理財為代表的獨立理財顧問模式,愛德華瓊斯為代表的IR社區模式以及以Ametritrade為代表的網絡經紀商模式。
以上數據及分析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證券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報告根據證券行業的發展軌跡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對證券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審慎分析與預測。是證券經營機構、監管單位、證券服務機構、投資企業準確了解證券經營機構當...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