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三大服務平臺深度解析
2014年8月,海關總署相繼出臺的56、57號文件中,明確提到電商企業或個人可運用跨境電商通關服務平臺進行分送集報、結匯退稅。至此,“跨境電商服務平臺”一詞開始受到業內的廣泛關注。到目前為止,主要出現了三種跨境電商服務平臺,分別是跨境電商通關服務平臺、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以及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
雖然這三種平臺都服務于傳統中小型外貿企業及跨境進出口電商企業,但卻是分別由海關、政府和企業建設的,在整個進出口流程中把控著不同的環節、承擔著不同的職能。三種平臺之間相互聯系,形成信息數據之間的統一交換和層層傳遞。為此,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站在跨境電商的風口-中國傳統商貿企業轉型方向與策略研究報告》對這三種服務平臺進行了總結和對比分析。
一、跨境電商通關服務平臺:海關總攬全局
全國首個統一版海關總署跨境電商通關服務平臺已于2014年7月在廣東東莞正式上線運營,這是一個為外貿企業進出口通關提供便利服務的系統平臺,意在統一報關流程。該平臺所上傳的數據可直接對接海關總署內部系統,節省報關時間,提升通關效率。
在跨境電商通關服務平臺上,貨物通關采用“三單對比”的方式進行監管,“三單”指電商企業提供的報關單、支付企業提供的支付清單、物流企業提供的物流運單。“三單”數據確認無誤后即可放行。通過企業數據與海關數據進行匹配,達到監管統計目的。
從目前的統一版通關服務平臺來看,服務對象主要集中在小包裹的出口領域。但從實際操作上看,小包裹主要是個人或小賣家習慣使用的進出口方式,這類賣家大多存在“撈一票就走”的心理,使用通關服務平臺會在短時間內增加成本,作用微乎其微。因此,通關服務平臺真正服務的對象應該是進出口規模較大的外貿企業小訂單業務。
圖表1:跨境電商通關服務平臺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政府企業面對面
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由政府投資興建,其含義具有雙向性,一方面為各地政府的職能部門之間搭建公共信息平臺,另一方面是服務于大眾(主要是指外貿企業)。
陽光化的外貿環節眾多,涉及到國檢(檢驗檢疫)、國稅(納稅退稅)、外管局(支付結匯)、商委或外經貿委(企業備案、數據統計)等政府職能部門及銀行結匯等,傳統外貿企業需一一對接。而跨境電商行業多碎片化訂單,若每筆訂單都重復與職能部門對接將成為極其繁重的工作。另外,政府職能部門之間也需要一個公共區域共享企業上傳的數據,并進行數據采集、交換對比、監管等工作。
目前,公共服務平臺均由各地政府自行建設,并無全國統一版本,服務內容有所差異,界面操作也不同。這些地方性公共服務平臺也普遍采用“三單對比”的方式進行監管,“三單”手續齊全并監管認可,才可享受正常的結匯退稅。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在政府各職能部門之間形成了一個交集圈,也在政府與外貿企業之間搭建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圖表2: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新興代理服務
由于一些傳統中小型外貿企業和跨境電商平臺個人賣家在面對新出現的監管政策時,產生了不適應和緊迫感。而一些大型跨境電商企業在對接政府、海關等部門,處理跨境電商長鏈條環節上出現的問題上比價有經驗,于是孕育出了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
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一般由大型跨境電商企業建設,意在為中小企業和個人賣家提供代理服務,囊括了金融、通關、物流、退稅、外匯等方面。目前業內知名的綜合服務平臺主要有阿里巴巴建設的一達通、大龍網建設的海通易達等。
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在降低外貿門檻、處理外貿問題、降低外貿風險等方面為相關企業提供了便利和解決方案。目前,這類平臺適用于小包裹、小訂單等多種業態,也將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拓展出更深層次、更專業的服務。
圖表3: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跨境電商通關服務平臺、公共服務平臺、綜合服務平臺是從三個不同層面出發建設的平臺(通關服務平臺對應的是海關,公共服務平臺對應的是政府,綜合服務平臺對應的是企業)。三種平臺之間相互聯系,形成信息數據之間的統一交換和層層傳遞,無論是跨境電商企業或是個人賣家,都需要對這些平臺進行充分的了解。隨著跨境電商相關扶持政策的落實,各地的跨境電商通關服務和公共服務平臺將會更加高效和完善,而市場上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也將朝著多樣化和專業化的趨勢發展,圍繞跨境電商的配套服務將成為跨境電商“升級版”的入口。
相關推薦 |
![]() 最新行業動態,解密市場盈利點,把握行業競爭主動權 詳細>> |
面對主業的蕭條傳統商貿零售公司開始了轉 |
傳統企業進軍互聯網金融 大趨勢下的大不 |
傳統化妝品市場“痛點”多 O2O將是未 |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