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發展分析 創新成果產業類平臺增加明顯【組圖】
本文核心數據: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數量、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區域數量;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分類別數量
政策支持并規范平臺發展建設
為深入貫徹實施《中國制造2025》,進一步完善重點產業技術基礎體系,保障產業創新發展和質量品牌提升,2015年12月,工信部制定了《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管理暫行辦法》,服務平臺分為試驗檢測平臺、信息服務平臺和創新成果產業化平臺三類,主要為工業、通信業和信息化重點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質量可靠性試驗驗證、標準驗證與檢測、計量檢測、認證認可關鍵技術、產業信息、知識產權等基礎支撐和公共服務。此后,天津、湖南、四川、江蘇等省市也陸續發布了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方案,具體如下:
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規模
截至2023年3月工信部第五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名單公布,工信部累計公布了五批245家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其中第一、二、三批名單復核中,僅1家未通過,因此,截至目前,有效期內的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為244家。
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區域分布
從工信部公布和復核的244家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區域分布來看,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的規模與地區經濟和產業定位存在較大關系。北京以63家的數量居于絕對領先的地位,其余省市均在20家(含)以下,其中廣東20家,上海16家,江蘇14家,而天津、重慶均為11家。
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公共服務類別分布
工信部公布的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主要分為試驗檢測類、信息服務類、創新成果產業化類,其中前三批僅試驗檢測類、信息服務類,第四批創新成果轉化類與信息服務類一同統計,第五批單獨新增創新成果產業化類服務類別。在244家國家級的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中,試驗檢測類、信息服務類、創新成果產業化類數量分別為167家、42家、35家。
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痛點及對策建議
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在推動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然而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也存在資源整合與共享不足、服務內容與需求不匹配、服務質量與效率問題、市場化運作機制不健全、創新與研發能力不足及人才短缺與培養機制不完善等發展痛點問題。
未來,通過強化政策引導、加強資源整合、提升服務能力、推動產學研融合、加強國際交流以及建立評估反饋機制等措施,有效推動平臺的發展和創新,為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全球及中國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現狀及經驗借鑒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新賽道研究、投資可行性研究、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產業大數據、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十五五規劃等解決方案。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內容,請注明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更多企業數據、企業資訊、企業發展情況盡在【企查貓APP】,性價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業查詢平臺。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