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來自高鐵的挑戰 民航何去何從?
過去十年中,中國國內航空旅客吞吐量占總航空旅客吞吐量的比例一直在90%左右,說明中國航空公司的客運業務主要集中在國內市場上,但是隨著高鐵的逐漸建成投用,很多與高鐵重疊的民航重要短途市場將面臨嚴重的分流,因此,航空公司應當根據客座率的變化逐步退出一些短途運輸市場,轉而將運力調整到高鐵沒有覆蓋到的市場,并加密中長航線,以一流的服務質量和品牌力量開發新的中長航線市場。以速度和航班密度優勢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經濟發達的大中型城市間組織開行空中快線,乘客隨時、隨意簽轉。
鼓勵、支持航空公司“飛出去”。對飛國際遠程航線的大型航空公司給予油料、稅收、信貸、反壟斷豁免權以及航線補貼等政策支持。積極探索空鐵聯運模式。加大國際樞紐機場與基地航空公司在航線網絡規劃與發展、機場收費改革、機場建設與基礎設施改進、空防安全保障、環境保護、時刻資源分配、中轉聯程以及地面服務代理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共同推進國際航空樞紐建設。
相對于高鐵而言,民航運輸的另外一大優勢就是占地少、受運輸地形地貌的影響小、靈活性大。中國幅員遼闊,西北、西南地區的地理、人口、文化等資源特點非常適合支線航空的發展。地形地貌的復雜性決定了在這些地方建設高鐵投資巨大,而且鐵路的養護成本也會比較高,客座率低也將導致成本收回期很長。因此,應在西北、西南地區大力發展支線航空,并與東部地區形成干、支結合,樞紐中轉的航線網絡體系,城市對式與輪輻式相結合的補充式航線網絡的構建將成為中國民航運輸業未來發展定位的另一個重要著眼點。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