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民俗遺產 締造特色民俗文化大產業
此外,民俗文化產業是一種立體產業,能夠產生多種效益,它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發展的方向涉及傳媒、演繹、美術、會展、體育、旅游、教育、出版等文化產業,既有利于文化事業的不斷繁榮,又可以帶動信息、餐飲、旅游、房地產、服裝、交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增長點,并使產業結構合理化,高度化。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每年增長速度保持在10%以上,增加值年均增長16.6%,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文化產業增長勢頭強勁。2011年1-11月,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2553億元,同比增長17.8%。
2012-2017年中國文化產業市場規模預測(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民俗文化產業發展進程和投資戰略分析報告》
前瞻產業研究院民俗文化產業研究員羅娟分析預計,2012-2017年間,我國文化產業市場規模年增長率將保持在10%以上,到2017年,文化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9032億元。在文化產業與旅游業高速發展的條件下,我國民俗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相結合形成民俗旅游產業,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
民俗文化遺產如何繼續發光發熱?
民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千百年來凝聚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隨著民俗文化產業化的推進,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也將得到越來越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和經濟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民俗文化的發掘、研究、保護、傳承推推廣,是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根基,而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繁榮,又為傳統民俗文化提供了新的生命力,為此,要發展綠色、健康、可持續的民俗文化產業,就應加強民俗文化宣傳教育、推進民俗文化包括非物質文化相關遺產的保護、積極開展民俗理論研究、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
具體來看,要推動保護及傳承民俗文化與發展民俗文化產業之間協同發展,應注重以下幾方面的同步推進:
1.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產業區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各區域都有各自濃厚的、不可替代的文化特色。同時,各區域的發展是不同步的,根據“發展極”理論,下文嘗試將我國劃分為大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區域,每個區域以一個城市作為區域發展極,創建區域民俗文化品牌。
2.實施“走出去”戰略,提升產業競爭力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顯著增強,我國民俗文化產業也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主動加入到世界文化產業鏈中,積極分享產業發展的“溢出效應”,提升民俗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