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民俗遺產 締造特色民俗文化大產業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春節黃金周期間,全國接待游客2.03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179.6億元。在春節黃金周期間,民俗文化產業成為文化產業以及旅游業的最大看點。
春節逛廟會是京城百姓沿襲多年的習俗。地壇廟會作為北京恢復最早的廟會、規模最大的廟會,以地道民俗、傳統民間特色聞名京城。2013年春節7天假期,地壇共接待游客102.4萬人次,同比增長9.3%。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春節期間,各地還大打文化牌、民俗牌等吸引游客發展文化旅游產業,讓傳統的民俗文化在得到發揚光大的同時,還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
民俗文化也是生產力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俗文化不僅是傳統藝術的瑰寶,更是人類社會的傳承,還是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的新興生產力。
中國民俗文化產業資源極其豐富,比如旅游民俗文化、飲食民俗文化、服飾民俗文化、居住民俗文化、交通民俗文化、節假日民俗文化、婚喪民俗文化、民間工藝技術、醫藥保健文化、游藝民俗文化、民間體育文化等,結合民俗消費心理,將會形成許多民俗文化的分支產業。
近年來,民俗文化產業已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發展速度較快的朝陽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將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民俗文化產業化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龍頭,將民俗文化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民俗文化產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規范化管理的市場民俗文化經營體系。
中國民俗文化豐富多彩,使之實現產業化的方式也呈多樣性,整體來看主要包括:表演方式、商品方式、旅游方式、主題公園方式、品牌方式、節日消費方式、文化節方式以及其他民俗服務方式等。
研究表明,大力發展民俗文化產業,有利于解決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也有利于提高民俗文化比較效益,形成民俗文化產業內部的利益補償。通過產業化,民俗文化產品的生產規模快速擴大,商品率提高,同時能提高民俗文化傳承人的素質,增強其市場意識,還有利于培育社會化服務的新載體,便于民俗文化的推廣和傳承。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