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煤炭物流信息化 打破成本枷鎖實現效益提升
與此同時,中國煤炭物流運距不斷增長,鐵路煤炭平均運距由2005年的595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642公里,增長1.1倍,主要煤炭物流通道平均運距已超過1000公里。在煤炭物流多環節、大運量和散貨運輸條件下,只有依靠推進技術進步改造現有物流環節,提高現有效率難以大幅降低煤炭單位物流成本。
近幾年,隨著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煤炭物流信息化逐漸發展見效,煤炭生產與消費端企業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分析、控制煤炭流通中的信息和信息流,科學管理和控制煤炭價值鏈的物流、商流和資金流,提高煤炭流通運作的自動化程度和決策水平,達到合理配置煤炭流通過程中所需的各類物流資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務水平。
但現實情況是,我國煤炭價值鏈中,從供應到最終的用戶各環節,最為復雜就是物流環節,涉及質檢、倉儲、流通加工、海運、鐵運、汽運、裝卸等。由于從事煤炭物流服務的企業數量眾多、多數規模偏小、業務經營和管理水平層次不一,且所處的經濟區域和發展階段不同,導致其在信息化方面的認識、建設和應用需求上差別較大,不僅造成整個物流環節信息傳遞脫節、滯后,嚴重影響了煤炭流通效率,而且造成了物流資源浪費、人員成本增加。
具體來看,目前國內許多煤炭生產及消費企業普遍存在著整體信息化水平較低、無適用的信息系統的情況,而進入煤炭物流信息化行列的企業中,約67%的企業依然處于基礎信息化的階段,進入高端領域信息化階段的煤炭物流企業僅占5%,此外,煤炭物流企業信息化水平及區域分布不均的情況仍較為突出。
前瞻產業研究院煤炭物流行業研究員向寒雪指出,在煤炭生產、物流及消費領域,信息化均發展滯后的情況下,努力提升煤炭物流的信息化將給煤炭物流企業帶來巨大發展空間,同時也為煤炭生產、消費企業節約大量物流成本,
分析數據顯示,我國物流行業占國家GDP份額在30%左右,而美國僅為10%左右,這表明我國物流成本降低的空間巨大,而物流信息化就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發展煤炭物流信息化將給我國的煤炭物流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