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
您好,感謝您的提問!
您提到的從屬于公益眾籌的范疇,以下通過公益眾籌的角度進行解析。
一、公益眾籌的概況
公益眾籌,作為眾籌的新興一種,通過互聯網平臺籌集從事公益項目資金,在網絡平臺上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公開募集資金或物品的非營利行為。①是“互聯網+”時代的慈善創新產物,是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礎上的一種人人公益、大眾公益的行為方式。
二、我國公益眾籌的困境
騰訊公益、輕松籌等眾籌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充斥互聯網,不斷呈現出許多風險與糾紛,法律規范噩待完善。
(一)法律監管缺失問題
首先,平臺對發起人資格的審核存在漏洞。例如羅爾深圳三套房產卻夸張眾籌。其次,資金使用透明度,流向不清、余款處理不明確。例如王鳳雅事件中善款他用,對于公眾最關心的“善款究竟用于何處”,沒有公開透明的機制,長此以往將造成公信力的缺失。此外,部分公益平臺收取手續費用、延遲打款等問題,顯示出監管的亂象。
(二)個人求助主體資格問題
《慈善法》第二十二條規定: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取得公開募捐資格。以騰訊公益等幾家大型網絡眾籌平臺為例,其發起主體選項中都包含個人。那么,個人發起公開募捐,是否具有合法性?進一步了解可知,從項目發起到資金的發放,都需經過第三方平臺支持。《慈善法》第二十六條規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由此可見,個人求助網絡募捐不具合法性,個人若進行網絡募捐,必須和具有公開資格募捐資格的組織或平臺進行合作。
(三)平臺的準入資質問題
《慈善法》第二十三條規定:慈善組織通過互聯網開展公開募捐的,應當在國務院民政部門統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臺發布募捐信息。2016年,民政部指定騰訊公益等13家平臺為首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后退出2家。2018年,美團公益等9家平臺被指定為第二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而實際上互聯網上充斥的公益眾籌平臺魚龍混雜,許多不具有資質的平臺導致發起人、捐助者的權利都無法得到保障。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