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面對化石能源枯竭的危機和環境問題的挑戰,以新能源代替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氫能在未來清潔能源系統中具有重要地位,具有來源廣、熱值高、清潔無污染、利用形式多樣和大規模穩定存儲等優勢。車用氫能產業鏈主要包括制氫、儲氫、運氫及加氫站等,具體如下:
圖表1:車用氫能產業鏈
我國氫能來源廣泛,既有大量的工業副產氫氣,又有大量的棄風棄光電、低谷電等可供制氫的存量資源。燃料電池是氫能的重要應用方式,車用氫能產業亦是燃料電池產業大規模推廣的基礎。包括制氫、氫氣儲運和加氫站在內的氫能產業鏈的發展,對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普及具有重要影響。
加氫站的大規模建設是推廣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不可或缺的環節,也是現階段制約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
截至2018年底全球共有369座加氫站。其中歐洲152座,亞洲136座,北美78座。在全部369座加氫站中,僅有273座為公共加氫站,其余加氫站保留給封閉用戶群,并供應給公共汽車或車隊車輛。 國內方面,截至2018年底中國共有23座建成的加氫站,占比約為6%,相較全國10萬多座加油站和70多萬個充電樁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根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到2020年我國建成加氫站將達100座,2030年將達到1,000座。
我國加氫站建設成本較高,燃料汽車市場保有量較少,疊加較高的氫氣成本后,加氫站在沒有進一步政策扶持的情況下基本均處于虧損狀態。目前的補貼政策也基本更偏向于技術研發和產品制造,加氫站補貼政策滯后。同時,當前國家及地方加氫站建設缺乏統一的審批流程、運營管理規范政策不健全,導致我國整體加氫站建設推廣進度較慢。
業內專家多次建言,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制定科學安全的氫能、加氫站和儲氫罐技術標準,提升檢測能力,盡快破除制約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標準檢測障礙和市場準入壁壘。在2019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汽車產業的多位人大代表也都紛紛建言加快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工作報告》中亦補充了"推動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等內容,體現了我國政府對于加氫站建設滯后的高度關注。燃料電池產業的發展還有賴于整體氫能產業鏈的發展及相關的政策、標準和法規的不斷完善。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