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閱讀,是為了尋求精神寄托。
人們為什么需要俠?因為人們需要一個絕對客觀、公正的第三方來幫助弱勢的自己,所以,往往在世道混亂之時,俠客最多,人們也最需要俠客。
我們看《鹿鼎記》,最后陳近南的死亡、韋小寶的隱退,加上康熙的治理,我們就會明白,在一個太平盛世,俠客就已經沒有了存在的意義。
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國家,每天的進步是非常大的,雖說不平依舊存在,但法律更是我們應該借助的力量,而不是俠。因為韓非子早就說了,俠以武犯禁,法治國家應該用法,而不是用武。
失去了這樣的社會需求基礎,人們對于武俠的共鳴自然就少了,武俠小說的逐漸衰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武俠小說由鼎盛走向沒落,原因沒有那么復雜。舊有的東西即使再好,也不能滿足越來越重的讀者口味。
作為一名武俠小說創作者,我更是一名武俠小說愛好者。作為普通的讀者,在經歷過“金古黃梁溫”等武俠名家著作的洗禮,讀者的口味已經比較挑剔,要么去回味經典,要么就尋求新的滿足渠道,比如去看仙俠、玄幻小說。
如果寬泛一點看,現在的仙俠、玄幻、修真本質就是另一種武俠,雖然這類小說的世界觀設定,遠遠超出了原有武俠小說的范疇,但內核還是武的本質。
只是這些類型的小說節奏更快,武力值更爆滿,看慣了的讀者再去看傳統的武俠小說,刺激感和爽點反差太大,自然會不愛看正統的武俠小說。
我認為,嚴格意義上來說,武俠小說并沒有沒落,只是換了一種生存的方式罷了,只是作者還有部分讀者不習慣。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