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垃圾桶的發展前景是否光明?
對于現在的垃圾分類的進一步實施,部分沒有時間分類垃圾的或難分類垃圾的群體,造成很大影響,是否可以抓住這個機遇來發展這個行業。
-
邀請演講
發達國家已經建成較為成熟的垃圾分類體系,且垃圾分類對垃圾產生和垃圾清運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日本自2000年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后,生活垃圾產量逐年遞減,年清運量由2000年的5483萬噸降低至2016年的4317萬噸,人均排放量由1.19kg降低至0.93kg每人每天。我國是人口大國,同時也是垃圾生產大國,全國每年預計產生約4.5億噸的垃圾,對環境產生巨大的負擔,我國推進垃圾分類制度迫在眉睫。
住建部等9部委聯合發文,全面推進城市垃圾分類建設
2019年6月11日,住建部聯合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9部委發布《關于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決定自2019年起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通知》指出,到2020年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截至到2019年7月1日,134家中央單位、27家駐京部隊和各省直機關已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46個重點城市,已配備廚余垃圾分類運輸車近5000輛,有害垃圾分類運輸車近1000輛;各重點城市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入戶宣傳覆蓋家庭已超過1900萬次,參與的志愿者累計超過70萬。住建部將繼續投入213億元,城市垃圾分類建設全面展開。
圖表1:《關于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工作目標
生活垃圾分類原則上也是從人口重型城市出發,現在有一定經濟條件的、人口數量較多的、生活垃圾問題急需解決的大型城市出發,建立垃圾分類試點,取得一定成效后在向全國范圍內的地級城市推廣,接下來再建成全國范圍內的,城鄉村鎮一體化的垃圾分類體系。垃圾分類先行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石家莊等。
圖表2:垃圾分類先行46城市名單
生活垃圾負擔嚴重,分類管理體積空間大
我國是人口大國,相應產生的垃圾量也較其他國家更多,截至2018年底,我國人口數量已經達到13.95億人,隨著民眾消費水平的不斷增長、生活垃圾的生產量持續走高,根據生態環境部統計,全國每天產生的垃圾超過百萬噸。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呈現持續增長化、分散化的趨勢。
根據2018年12月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202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為2.02億噸,同比增長7.13%。這僅是大、中城市的垃圾產生量已經超過2億噸,還有1500多個縣城產生接近0.7億噸的垃圾,按照城鎮常住人口比例測算,全國生活垃圾生產量將超過4.5億噸。(注:由于生態環境部暫未公布2018年大中型生活垃圾產生量,圖內2018年數據為預測值,全國垃圾產生量為根據人口比重測算而得。)
圖表3:2013-2018年全國生活垃圾生產量(單位:億噸)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我國垃圾清運量為21520.9萬噸,同比增長5.69%,預計在國家加大生活垃圾清運投入,政策推動垃圾處理的情況下,2018年垃圾清運量將會繼續保持較高增速,全國垃圾清運量約為2.29億噸。從數據上看,我國生活垃圾清運能力遠遠小于生活垃圾生產能力,生活垃圾得不到有效處理,就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加重環境治理負擔。
圖表4:2013-2018年全國生活垃圾清運量(單位:萬噸)
-
邀請演講
你好,歡迎提問,希望以下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2019年6月11日,住建部聯合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9部委發布《關于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決定自2019年起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通知》指出,到2020年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截至到2019年7月1日,134家中央單位、27家駐京部隊和各省直機關已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46個重點城市,已配備廚余垃圾分類運輸車近5000輛,有害垃圾分類運輸車近1000輛;各重點城市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入戶宣傳覆蓋家庭已超過1900萬次,參與的志愿者累計超過70萬。住建部將繼續投入213億元,城市垃圾分類建設全面展開。
圖表1:《關于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發展目標
2019年6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了《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現行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是1995年制定的,2004年進行了第一次修訂,2013年、2015年、2016年分別對特定條款進行了修正,現行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共六章九十一條,修訂草案共九章一百零九條。
此次固廢法大修重點內容有:增設垃圾分類制度,根據產生者付費原則實施差別化垃圾收費制度,固廢納入排污許可證管理,強調廢物產生者的主體責任,增加餐廚垃圾、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將垃圾分類制度納入法規體系中,將增強垃圾分類制度執行的強制力,有利于更有效的推動城鄉垃圾分類制度,足以證明我國政府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的決心,垃圾分類領域投資前景十分可觀。
圖表 2::《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新增內容解讀我國是人口大國,相應產生的垃圾量也較其他國家更多,截至2018年底,我國人口數量已經達到13.95億人,隨著民眾消費水平的不斷增長、生活垃圾的生產量持續走高,根據生態環境部統計,全國每天產生的垃圾超過百萬噸。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呈現持續增長化、分散化的趨勢。
根據2018年12月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202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為2.02億噸,同比增長7.13%。這僅是大、中城市的垃圾產生量已經超過2億噸,還有1500多個縣城產生接近0.7億噸的垃圾,按照城鎮常住人口比例測算,全國生活垃圾生產量將超過4.5億噸。
圖表3:2013-2018年我國生活垃圾產生量(單位:億噸)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我國垃圾清運量為21520.9萬噸,同比增長5.69%,預計在國家加大生活垃圾清運投入,政策推動垃圾處理的情況下,2018年垃圾清運量將會繼續保持較高增速,全國垃圾清運量約為2.29億噸。從數據上看,我國生活垃圾清運能力遠遠小于生活垃圾生產能力,生活垃圾得不到有效處理,就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加重環境治理負擔。
圖表4:2012-2018年全國垃圾清運量(單位:萬噸,%)
在發達國家,垃圾分類制度已經建立需求且取得一定效果。日本垃圾分類制度已推行40余年,2000年起提倡3R原則:減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環(recycling),至今垃圾分類卓有成效,主要歸因于其法律體系完善、回收制度健全、經濟激勵掛鉤、居民宣傳教育較好。
目前日本形成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大件垃圾和資源垃圾四分類垃圾分類體系,但由于標準不同,有些地方的垃圾分類數量達到20種以上,德島縣的上勝町更是分到了13類45種。由于經濟發展情況和垃圾分類等資源化的推進,2000年后日本生活垃圾產量逐年遞減,年清運量由2000年的5483萬噸降低至2016年的4317萬噸,人均排放量由1.19kg降低至0.93kg每人每天。
圖表5:日本固體廢棄物分類對標發達國家,我國施行垃圾分類制度勢在必行,目前,上海市已經全面推進垃圾分類制度建設,深圳市也在逐步建立9類垃圾分類體系,目前已在805個小區完成撤桶,垃圾分類制度可以在源頭上減少生活垃圾產生量,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小區居民會將生活垃圾進行預處理之后再進行投放,未來智能垃圾桶、廚余處理器等垃圾分類下游行業將有較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