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日本文化中的櫻花、和服、清酒與民間美感儀式和社會禮儀文化代表的茶道、花道、書道,看上去都很難與場面血腥的捕鯨場景聯系在一起。但是,日本僅太平洋地區就有捕鯨船1000艘,工人10萬,據數據統計,自《全球禁止捕鯨公約》發布起,全球捕殺的鯨魚中,近三分之一被日本拿去"做研究",數量高達20162只。
一向關心國際形象,重視國際公關和公共外交行動的日本,在捕鯨這一在世界范圍內引發聲討的問題上,頑固堅持,絲毫不在乎國家形象的損失和國際反對堅持捕鯨,我認為這背后有其深層次原因:
1. 日本人吃鯨魚最初來源于飲食習慣和對蛋白質食物的需求;
因為人多地少,糧食產量有限,為了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在古時候,日本人就經常出海捕魚。
而作為島國,日本有著悠久的捕鯨歷史。早期,日本捕鯨技術落后而低效。因此,吃鯨在日本古代并沒有形成全民范圍的日常飲食習慣。江戶時代,日本出現了名為"鯨組"的漁民組織,開始走上了大規模集體捕鯨的道路。明治時代,日本引入西式捕鯨技術,使遠洋捕鯨成為可能,成為與挪威、英國等國組成的近代主要捕鯨國之一。到了20世紀,日本沿海捕鯨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更把捕鯨領域擴大到南極洲。
對于日本來說,捕殺鯨魚還有另外一層海洋生物食物鏈上的原因——世界漁業生產量為一億噸,而鯨要吞食全人類食用魚的三五倍。
但注意,在日本漫長的捕鯨歷史中,卻是一段特殊的時期,將日本人吃鯨魚這一行為上升到了一個關乎國家安全的特殊高度和民族傳統。
2.二戰后,鯨肉一度成為關系到日本、國民安全的主要行為,并上升成為主要的動物蛋白來源。 ?
1945年8月15日,戰敗投降加上原子彈的襲擊,日本不僅沒有掠奪到財富改善生存條件,甚至原有的食物、資源也受到大大削弱。 1945年秋季谷物大歉收,造成糧食情況進一步惡化。對食物的需求成為生存的首要目標。
鯨魚無需養殖,無需看護,自然生長,富含蛋白質,船只只需開足馬力,奔向大海就能快速解決問題。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迅速恢復、擴大捕鯨范圍,甚至組織了一支南極捕鯨隊。
到了1940年代末至1960年代中期,日本形成鯨消費高峰期。巔峰時,每年約有24000頭鯨被捕殺。在1947年,鯨魚肉幾乎占了日本消費的所有動物蛋白的一半。
這一特殊時期中對鯨肉的需求,將捕鯨提高到關乎國民安全和國家安全的舉國行為上。血腥的殺戮,也在這種國家安全的背景下,被渲染為民族自強精神。在這一層面上,島國日本認為食鯨習慣關乎于國家安全,若這個習慣和傳統被斷絕,不僅這一傳統產業會滅絕,日本糧食安全將完全依賴于別國的陸地糧食。
3. 現代社會,捕鯨產業的開枝散帶來葉商業價值
鯨魚是一種能夠全面地綜合利用的動物,無論是骨、皮、肉、須,還是油、奶等都是重要的食品、化工原料,即使利用后的渣滓,也可用來作肥料。除此之外,近代捕鯨的一個重要理由在于鯨脂可以提煉成鯨油,鯨油曾是重要的照明和工業用油脂,可以用于制革、煉鋼和潤滑劑,氫化后還可制造肥皂、蠟燭等,因此多數沿海發達國家都有捕鯨業和捕鯨傳統。
日本的造船工業發達,而且政府明里暗里支持漁民出海捕魚,造就了日本浩浩蕩蕩的捕魚船隊。一方面出海捕魚能夠緩解糧食壓力,另一方面還能促進經濟發展,解決就業問題,可謂一舉多得。
但事實上,在當下來看,鯨魚在食用和工業上的價值已經微乎其微。19世紀末,以獲得鯨油為目的的捕鯨業隨著石油工業的興起而快速衰落;另一方面,隨著日本從其他國家的進口肉類數量增加,口感上并非不可取代的鯨肉市場也不斷縮小。當"鯨類體內容易蓄積水銀等有害物質"等研究發現公開之后,市場上對海豚、鯨魚等鯨類肉質的需求更是受到很大打擊。
根據英國BBC新聞曾報道的一組數據,日本人對鯨的消費量是在持續減少的,2015年日本的人均鯨消費量僅在30克左右,且尚有大量鯨肉儲備在冷庫中,捕鯨需求并不強烈。
那么,日本執著于鯨的真實目的在什么地方呢?
4.野心與政治博弈——日本不愿放棄捕鯨的真實原因
為什么日本要不顧國際反對,堅持捕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對海洋的控制權野心,而政治理由,或許才是日本捕鯨不能明說的真正目的和本質理由。
"現在鯨魚的商業價值并不算高,南極海的捕鯨行為既非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也讓國際產生了非常不好的印象,再過上十年(南極捕鯨)或許就會消失。" 一位日本政府高官曾在采訪中坦誠。 面對記者"為什么不現在就終止呢?"的追問。該官員回答:"現在很難終止,主要出于重要的政治理由。"
注意,鯨魚活動范圍極大,貫穿北冰洋到南極洲,大西洋到太平洋。為了捕鯨,日本船隊可以堂而皇之地縱橫各大洋,停靠各大洲,一邊捕撈,一邊收集海洋數據,也許其中尚有二戰殘存的野心。而日本的"近江號"和"摩周號"大型補給艦,3艘"大隅"級運輸登陸艦,以及新"出云號",都可以隨時改造成航空母艦。
其次,長期以來,日本一直把反對捕鯨的聲音解讀為打壓日本的國際攻勢。(二戰期間,日本捕鯨復興計劃遭到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挪威的反對, 1947年,新華社還曾發表題目為《麥克阿瑟庇護日本 英澳等國強烈反對》的文章)。
紀錄日本捕殺海豚真實過程的紀錄片《海豚灣》曾分析日本堅持捕鯨的理由是厭惡把歐美社會的價值觀強加給他們。"一個十分詭異的理由,與經濟無關,甚至與政治無關,只不過是…所謂大日本帝國的思想余孽在作祟。他們受夠了西方國家,受夠了他們指揮著做什么,怎么做,何時做:"我偏要捕鯨,看你怎么阻止我!"、"某些被誤導的民族自豪感在作祟。"
綜合以上分析,總結起來,日本人對于捕鯨的堅持并不在于他們要吃、喜歡吃,文化的原因也居于其次,重要的是在于博弈。對日本來說,捕鯨只是他們研究、觀察、控制海洋漁業的幌子和更深層次政治訴求的棋子。日本捕殺鯨魚,盡管對外宣傳是維持歷史傳統和進行科研研究。但血色海豚灣背后,深藏著的仍然是日本對海洋控制權更深層次的野心和不可明說的政治訴求。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