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2018年天然氣市場改革速度加快
2018年的天然氣市場,改革的速度要比往年來得更快、更密集。
2018年上半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工程正式開啟;年中,LNG接收站的窗口期拍賣正式落成;年尾,三大石油公司齊齊發力,保證冬季天然氣的穩定供應。
上述管理體制的改革,只是今年一系列改革動作的一個縮影。從年初開始,各級政府部門對天然氣的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件指引。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文通知,要求加快完善國內產供銷儲體系建設,就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天然氣儲備能力等重點工程親自督辦;5月出臺文件,將居民天然氣價格和非居民天然氣價格并軌。
9月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天然氣協調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特別要求國內天然氣產量要在近幾年實現快速增長,對天然氣行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作出指導。
企業層面,"三桶油"從年初開始,就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產供銷儲體系上的改革措施。中石油和中石化、中海油分別就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方面快速達成了合作,目前已經建成了包括廣西、大港等多個互通點。
在產量和進口量方面,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天然氣產業供需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國內天然氣產量1156.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3%。天然氣進口量為762萬噸,同比增長28.3%。特別是去年冬天出現問題的中亞進口氣,至今為止的進口保持超出預期的穩定,全年滿足90億立方米的進口量問題不大。
圖表1:2018年1-9月中國天然氣產量和進口量統計及增長情況(單位:億立方米,%)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LNG接收站的開放,非"三桶油"的企業對于天然氣的進口產生了極大的興趣。10月底,LNG公平開放后在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中標的第一船氣到岸,今年陸續還會有兩個窗口期交易開放,為民營企業參與天然氣進口市場提供了重要途徑。
2018年冬季天然氣供給形勢不樂觀
即便如此,今年冬季的供給形勢仍不容樂觀。10月24日,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在冬季天然氣保供情況的發布會上介紹,今年全年天然氣已落實可供資源量2635億立方米,比去年增加249億方;新開工儲氣項目近100個,預計可形成儲氣能力約160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約35億立方米以上。
但按照今年消費量的增幅來看,前三季度天然氣消費量同比增幅已經達到18%,市場對增加的249億方天然氣夠不夠用仍有疑問。
除了資源的準備量以外,互聯互通工程帶來的南氣北運,在今年的高峰時期可以達到每日3000萬立方米,按照國家的要求,高峰時期調動資源的問題不大。 但從企業視角而言,或許不能對冬季的情況過于自信。首先就在于,南氣北送過來的天然氣,價格幾乎翻倍。
第二個原因在于,中亞進口氣依然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能否保證今冬的穩定供應,還要看具體的情況。
中央與地方加強溝通穩步推進"煤改氣"
然而,就算上述擔心全部得到化解,在供給穩定、需求可控的情況下,推行煤改氣依然有著和去年一樣待解決的問題。
時鐘撥回到去年,全國大范圍出現用氣緊張的情況,而煤改氣的供需錯配,成為了主要原因之一。
煤改氣的大干快上,原本河北省下達的計劃是居民煤改氣180萬戶,鍋爐煤改氣4500蒸噸。但實際情況是,居民煤改氣預計完成260萬戶,鍋爐改造11700蒸噸。
一省的供給出現緊張,連帶整個中國天然氣供給系統出現難題。高峰時期,每個地方政府都跟中石油發文,要求保證供應,但對于供氣企業來說,中亞天然氣短缺,儲備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亦難滿足各地的要求。上述情況的出現,根本原因在于供氣企業和消費企業之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
從全國的統計數字來看,今年的供給形勢的確比較樂觀,需求方面的控制也很好,但是,供氣企業不是跟政府簽合同,是跟一個個大小不一的企業簽合同,具體的情況非常復雜。
同時,各企業內部都有分地區且是獨立核算的天然氣銷售公司,不同的公司為了自己的銷售業績,也會一定程度上脫離實際供給情況簽訂合同;不同地區的政府,也會為了提前快速完成煤改氣的任務,下達不切實際的指令。
正因如此,需要國家出面牽頭,成立一個跨政府部門、跨地方政府和跨企業的領導小組。以京津冀地區為例,把各有關單位的人員召集起來,以領導小組的形式推進煤改氣,統一調配供給和需求,才能在煤改氣的推進過程中,實現有序且高效的執行。
能源結構的改變,不是幾家企業就能完成的事情,中央各部門,各級地方政府,加上企業協力,才能實現通過能源升級改變環境污染。沒有一個統一且能夠協調的小組出面,這個事情涉及到的方面太多,再度推行煤改氣,還有可能會出現去年那樣的亂象,以至于被環保部暫時叫停。
在環境問題矛盾突出的當下,改善能源結構作為最重要的經濟與環境問題解決方案,需要更高角度、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的考量,也考驗著決策者改革創新的意愿和能力,才能穩步推進煤改氣的全面落地。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