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基建投資增速下滑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
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9.4%,增速回落0.3個百分點。細看基建投資,不同領域分化差異較大。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投資下降10.8%,降幅擴大2.4個百分點;鐵路運輸業投資下降11.4%,降幅擴大2.5個百分點;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長14.8%,增速回落3.4個百分點。如果把電力投資等加上的話,整體基建投資增速大概在5%左右。以往我國基建投資增速,都是高于平均投資2倍以上的,現在已經在平均投資增速之下了,基建投資是投資增速下滑的主要因素。
基建投資下滑主要與淡化GDP激勵機制,財政約束增大有關
透過現象看本質,各地方政府紛紛從"虛報"到"擠水分",其背后深刻的不同在于干部考核機制的改變。相比于以往的唯GDP論,即將GDP作為衡量地方官員政績的重要指標,當前GDP考核的弱化,對債務風險、環保、民生等變量的重視,使得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債務風險的控制,注重增長從速度到質量的轉變。
更進一步,不僅激勵機制改變,債務追責更使得情況徹底扭轉。在2017年地方政府債發行增速超過10%的6個省市中,新疆、天津債務增速較快,分別達到19%和18%。2018年,新疆率先叫停政府類項目,要求PPP項目全線停工,對于目前已開展前期工作的建設項目,凡是資金來源落實不了的,一律不得上報。
當然,隨著去杠桿與債務收緊,基建投資的多個來源在2018年均有所收窄。例如,PSL作為地方建設的低成本資金來源,2018年以來增速出現下降;財政部2017年底以來就整肅規范地方融資和PPP業務多次發文,并要求全面規范金融機構對地方政府的投融資行為,用四個"不得"為金融企業與地方政府合作劃出了禁線等。
基建投資區域分化,海南、雄安成為新的增長極
與此同時,基建表現的區域差異明顯。西藏、海南、京津冀是基建增長的較快省份,而地方債務風險較重的天津、內蒙古、新疆等省份基建投資則出現明顯回落。
基建投資放緩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可以通過區域性重點戰略緩釋,如伴隨著京津冀戰略、海南自貿區戰略的加速推進,預計雄安、海南將成為新一階段投資增長極,2018年或成為基建投資區域分化加劇之年。
可以看到,2018年一季度,海南投資增長25.3%,明顯高于2017年的10.1%,在所有省份中表現突出。海南將打造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這對于當前經濟發展與基建水平較低的海南而言是很高要求,意味著未來海南的基建投資諸如港口、公路、橋梁、水道和機場等將出現快速的發展勢頭。
此外,4月21日《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發布。綱要指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綠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業、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在筆者看來,雄心勃勃的規劃落地必將帶動環保、基建、軌道交通等多項投資快速增長,或成為未來十年帶動區域投資的重要一極。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