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頻遭歐美貿易制裁,那么中國光伏產品具備哪些國際競爭優勢?
為保護本土光伏企業的發展,近年來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頻遭歐美貿易制裁,研究員能說說中國光伏產品具備哪些國際競爭優勢嗎?
-
邀請演講2005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提出鼓勵清潔能源發電(核電、風力發電、太陽能、潮汐等)設備制造業的發展,自此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以40%的年均增速進入爆發式增長期,并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生產國。
2011年,中國光伏電池產品出口額達到258.7億美元,其中歐美出口占比達70%以上。為了保護本土光伏企業發展,2012年10月美國商務部決定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18.32%-249.96%的反傾銷稅,征稅對象有晶體硅光伏電池、電池板等。緊隨其后,2013年歐盟發起對中國出口至歐洲的太陽能電池與組件的反傾銷、反補貼措施,同時實施MIP方案。
2014年12月和2018年初,美國又連續的中國光伏產品進行貿易抵制,而原將于2015年底到期的歐盟雙反措施與MIP協議也是多次延遲,至今尚未結束。
那么歐美為何近年來頻頻制裁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或許能夠從2017年我國光伏電池的發展情況中得到答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多晶硅產量達到24.2萬噸,同比增長24.7,全球占比達到56%;硅片產量約為188億片,折合產量為87.6GW,全球占比達到83%;境內電池片產量約為68GW,全球占比達到68%;境內組件產量約為76GW,全球占比達到71%;境內逆變器產量超過60GW,全球占比達到55%。
此外,隨著近年來國內光伏企業海外投產的加快,中國光伏企業產品全球占比還遠高于此,中國光伏產品生產已經處于全球絕對領先地位。再者,隨著中國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行業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光伏產品的成本也不斷下降:2017年部分企業多晶硅生產成本降至9美元/千克以下,而平均售價在16美元/千克以上;組件成本下降至近0.3美元/瓦;逆變器成本下降至近0.2元/瓦。
因此,處于絕對領先地位的規模和成本優勢,使得中國光伏產品具備十足的國際競爭力,這或許才是歐美貿易制裁的真正原因。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