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城鎮化發展“十二五”規劃
六、生態宜居,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環境
按照人居空間環境舒適、人文社會環境良好、生態自然環境優美、生產環境清潔高效的要求,著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全面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保障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
(一)大力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增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沙固沙能力,構建以東部長白山森林帶、西部草原濕地防沙帶為骨架,以中部平原、中東部半山區、西部平原等農業主產區為支撐點,以其他禁止開發區為重要組成的生態安全格局。依托我省東中西資源環境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格局,按照事后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以人工建設為主向自然恢復轉變的原則,加強東部地區森林資源和礦產資源保護、天然植被的保護和恢復;推進東中部地區水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強化西部地區草原濕地保護和荒漠化沙漠化鹽堿化治理;實施中部地區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黑土地保護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生態吉林”,打造獨具特色的區域生態環境。
(二)加強城市環境保護。
以創建宜居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為目標,從迅速改變城市面貌,提高城市經營管理水平入手,改善和優化發展環境,提高城市品位。大力加強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促進城市綠化、美化,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積極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和衛生城市。加大城市供水能力建設,創建“節水型”城市。重點實施中部飲水工程建設,強化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治理保護,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加快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縣城以上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全部建成并正常運行。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推進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和產業化,縣城以上城市全部建成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改善城市能源結構,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小型生產企業,控制揚塵、汽車尾氣與噪聲污染。重點圍繞道路交通、環境衛生、市政公用設施維護、建筑外觀、棚戶區及危舊房、城市進出口和城鄉結合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及群眾關心、反映強烈的重點難點問題,全面實施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走城市建設與生態建設相統一、城市發展與生態容量相協調的城鎮化道路。
(三)全面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以凈化潔化美化農村環境和提高農村群眾生活質量為目標,全面開展以畜禽糞便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整治、垃圾固廢整治、化肥農藥污染整治、村屯改造治理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逐步建立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規模較大的村莊應進行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居住分散的村莊可進行人工濕地、氧化塘等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市)處理”的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置運行體系,提高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率。積極推進家禽糞便的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改進和完善畜禽糞便處理等措施。加強對農藥、化肥和農膜使用的環境安全管理,優化用肥結構,積極引導農民科學使用化肥、農藥,推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規模化生產,減少面源污染。大力推廣秸稈還田、食用菌生產等技術,探索利用秸稈生產燃氣、炭棒等綜合利用途徑,通過推廣新能源,減少農村污染因素。加強村屯街路、圍墻、院落統一整治,達到整齊美觀,大力開展村屯綠化、美化、亮化,整體改變農村面貌。鼓勵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到2015年,100個以上鄉鎮完成生態鄉鎮創建工作,300個村達到市州級生態村創建標準。
七、統籌城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核心,深入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提升”工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
(一)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以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轉變農業傳統發展方式,創新農業發展模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向現代、高效農業轉變。圍繞主導產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著力培育上規模、帶動力強的種養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構建產加銷一體化、貿工農一條龍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要支持各類農業主體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拓國際國內市場,拓展農業發展空間。立足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完善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全面優化農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重點發展優質高值、綠色安全農產品,積極培育集中連片的特色優勢產業帶。積極發展生態節約型農業,大力推廣設施農業、循環農業、數字農業、園藝農業和節水、節肥、節藥等新的農業生產模式,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突出自身資源特色與技術需求,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業科研投入體系。鼓勵各類農業產業主體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
(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按照以城帶鄉的要求,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加大對農村路、水、電、通信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服務功能和質量,實現城鄉共建、城鄉聯網、城鄉共享。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提檔升級現有通村路網,逐步形成城鄉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路網。實施農村村內道路硬化亮化工程,逐步實現村居主要道路全部硬化亮化目標。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推廣農村可再生能源技術。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統籌城鄉電信設施、有線電視設施、社會治安公共設施建設與管理,實現城鄉信息互動、共享。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推動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建設適應農民群眾需求的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體系。
(三)積極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
加大對中心鎮的政策支持,擴大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強化產業支撐,壯大經濟實力,使中心鎮成為聯系城市與農村的紐帶和農村人口的集聚點,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樹立“村莊整理”的理念,強化村莊布局規劃的控制,對規劃明確撤并的村莊實行萎縮性管理,加快改造城中村、縮減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建設中心村,推動村莊布局集聚優化。大力推進農村社區服務,將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社區拓展,引導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科技、法律、社會治安、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進入農村。“十二五”期間,規劃建設一批布局合理、環境整潔、設施配套、服務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適的農村新型社區。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