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氣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強化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完成全省地面觀測場標準化改造和觀測系統防雷設施建設。編制基層氣象臺站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專項規劃,強化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執法,確保氣象探測環境沒有新的破壞。切實改變我省氣象探測環境偏差的局面,對不符合氣象探測環境要求的臺站進行搬遷改造。
(四)加強氣象資料應用和信息支撐能力建設。
加強各種資料的綜合應用。規范觀測、信息處理和資料應用等環節業務流程。加強觀測資料質量控制,建立全省實時資料質量控制體系,加強氣候資料均一性檢驗訂正。重建基礎數據集,強化多源數據融合分析技術研發與應用,加強數據產品研發能力。建立基礎數據庫、專題數據庫及其數據服務系統。完善省級檔案庫房安全與管理系統,建立數字檔案館。加快歷史氣象資料拯救與數字化工作。
完善氣象通信網絡系統。構建省級高可靠、層次化局域網絡架構,規范市、縣級局域網絡建設,增強通信網絡系統能力,提高數據傳輸時效和業務質量,加強省際氣象信息共享。建立全省氣象應急通信系統,運用衛星及移動通信等多類技術手段,提升邊遠無人測站數據傳輸能力。建立衛星廣播接收系統和新一代天氣雷達信息共享平臺。全省電視會商系統升級為高清晰會商系統。
增強氣象信息系統安全備份能力。建立全省氣象信息網絡安全與管理系統、氣象信息業務實時監控系統,完善信息系統安全管理制度,強化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建立省級氣象通信業務應急備份系統,初步形成省級氣象通信、數據處理、數據存儲管理與服務等核心實時業務的備份能力。
五、重點工程
(一)氣象防災減災綜合保障工程。
通過加強我省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氣象服務網絡、應對氣候變化等系統建設和強化人工增雨作業能力、基層氣象臺站綜合能力的支撐作用,全面提升我省公共氣象服務能力,為有效降低氣象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最大限度減輕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提供有力的氣象保障。
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在重點水庫、中小河流、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新建1280個區域自動站,新增4部新一代天氣雷達和11部風廓線雷達,彌補雷達探測盲區;建立各類氣象探測資料綜合分析應用平臺;在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森林火災易發區建立精細化預報業務系統等。
公共氣象服務網絡系統建設。建立完善決策氣象服務系統、城市氣象保障系統、公眾氣象服務保障系統、現代農業發展氣象服務保障系統、高速公路氣象監測預警服務系統等。
氣候變化監測評估與決策支撐系統建設。在農田、森林、濕地不同類型下墊面上建立氣候變化綜合觀測站;建立風能、太陽能資源等氣候能源監測網;建立鄱陽湖氣候與生態遙感監測中心、氣候變化監測評估中心等,提升氣候變化預估、監測和影響評估能力。
人工增雨作業能力建設。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經作物主產區、全省特大型水庫集水區等三個人工增雨重點作業區和飛機人工增雨贛州基地,建設江西省人工影響天氣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一步完善全省空中云水資源監測、指揮、應急、作業、檢驗系統。
基層氣象臺站綜合能力建設。完成全省93個氣象臺站觀測場、值班室標準化改造和觀測場防雷基礎設施建設;對28個探測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已沒有觀測價值的氣象臺站進行搬遷;完成11個縣氣象局業務用房重建、15個縣氣象局新建輔助用房,以及一批臺站水、電、路、圍墻、護坡、大門、綠化、亮化、美化等綜合改善,實現站站有值班公寓、站站有市電、站站有城市自來水、站站有規范排污系統、所有貧困縣氣象局配業務用車等目標。
通過該工程建設,實現我省氣象預報預測整體水平在“十一五”基礎上提高3%-5%,突發氣象災害監測率達90%以上,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提前15-30分鐘以上發出;公共氣象服務的時效性、針對性有明顯提高;基本形成覆蓋全省的空—地立體化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人工增雨作業效率進一步提高,受益范圍不斷擴大;實現對農、林、水、生態、氣象能源等氣候變化敏感對象的連續觀測,對全省生態環境實時動態的遙感監測;氣象探測環境和基層氣象臺站面貌得到明顯改善。
(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氣象災害應急示范工程。
通過建立“三個應急系統”(氣象災害應急監測系統、氣象災害應急預報預警系統、氣象災害應急服務系統)、“三級應急平臺”(省、市、縣級)、“一套應急機制”,提升氣象為鄱陽湖流域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探索符合國情、省情的省市縣三級氣象災害應急保障新模式,為我國大湖流域氣象災害應急保障服務工作提供示范。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